300年前果敢先民为什么从中国内地来到缅甸北部居住

如题所述

果敢地区在历史上多属于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崎岖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民族组成。在杨氏土司之前,果敢地区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2]。

东汉,该地曾属哀牢,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东汉永昌郡。

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在平南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

大理国时期,属永昌府孟缠甸。

元代,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

明代,该地邻近镇康州以及孟定府。

杨氏土司 折叠

南明向西南方败退,一些汉人随南明军移入云南和今日的上缅甸。清初以来,果敢地区汉族增多,其中有一户杨姓人家迁入了科干山,成为地方势力,并效仿附近土司的作法,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1840年,杨国华因为捍卫中国边防有功,被清朝正式封为世袭果敢县令,成为中央认可的汉人土司政权,保持世袭领导权近150年。很长一段时期,果敢的杨氏土司同时向中国以及木邦进贡。1886年,英帝国吞并缅甸,同时将缅甸北方臣服于缅甸的土司也纳入英属印度。英国与中国清朝签订条约,界定了中缅两国边境传统上没有稳定归属的土司,一些被分为中国所有,一些则属于英属缅甸。经过多年谈判,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

华人在果敢聚居后,逐渐与掸族、傈僳族等本土民族相融合,实行土司制度,由杨氏家族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缅甸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期间,果敢华人遭受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御了中国回族进犯,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在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

1、击退回族武装进犯。1875年,中国杜文秀领导的回族红白旗起义遭受清廷重创,其残余势力溃退途中意欲侵占果敢,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抵抗。果敢土司杨春荣组织当地自卫队与进犯的回族武装展开了多次战斗,最后经“回子扎场”一役赶走了回族武装。平定回族犯敌后,果敢民众又先后击败了滇缅边境来犯的多股势力,扩张了一些地盘,其疆域曾扩延至今天中国的孟板、缅甸的滚弄等地区。

2、遭受英国殖民统治。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实施殖民统治后,授权果敢土司杨氏家族继续管理该地区,每年仅派遣负责管理边区的英国文官前往巡视。1897年,英国给果敢土司杨国政颁发了一枚“好公务员勋章”(A·T·M),以表彰其治理果敢的功劳。

3、抗击日本法西斯。1942年日本法西斯占领缅甸后,果敢华人与缅甸其它各族人民一道,积极配合中英盟军,与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42年6月,果敢土司杨文炳组织了抗日地方自卫队,挑选了20多名青年到中国大理“滇西战干团”受训,以充实抗日武装力量。同时,土司杨文炳还积极争取中英两国支持果敢民众的抗日斗争,分别于1942年8月和1943年5月到昆明拜见英国驻昆领事和中国官员,请求给予支持。抗战期间,果敢自卫队与日军进行了数次激烈战斗,无数的果敢自卫队成员及民众在抗战中牺牲。1947年,英王给土司杨文炳颁发了“大英帝国勋章”(O·B·E),以表彰其抗日功劳。

1959年缅甸政府废除果敢土司,数年后将原土司杨振材逮捕。土司家族成员杨振声起兵反抗,缅族政府军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动罗星汉击溃果敢的反缅甸部队,土司家族的军队败逃。杨振声部队退入泰国,彭家声则退入中国。政府军进占果敢,指派亲缅族的罗星汉管理果敢,经营毒品生意。果敢始被异族统治,华校被收归国有,果敢华人被迫更名为果敢族,华文改称果敢文。1960年代缅甸共产党失去位于缅甸中部的根据地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下在缅甸东北部重新建立。彭家声率领缅共军队重新占领果敢,败退的罗星汉采行坚壁清野策略,将市街烧毁,居民迁出,果敢人民四处流亡。

1980年代国际情势改变,缅甸共产党内部严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数民族的当地武装势力遂脱离缅共,将缅共的领导人遣送中国,与缅甸政府军停战展开和平谈判。

缅共统治 折叠

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提出了收编民族武装和重新规划民族区域的要求,遭到了果敢等民族组织的反对。为实现民族自治,维护民族利益,果敢人民加入了缅甸共产党,在果敢地区建立并维系了近20多年的共产党政权。

1、土司统治的终结。1947年2月12日,为争取掸邦各族支持国家独立,缅甸民族领袖昂山与果敢等掸邦33位土司签定了建立缅甸联邦的《彬龙协议》。其中,“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的规定,为后来缅甸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1948年缅甸独立后,新政府决定废除土司制度,真正实现国家统一。1959年,缅甸政府以金钱补偿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掸邦33个土司交权给政府,同时政府军开始进驻果敢等地区。鉴此,果敢土司杨振材接受了政府要求,交出了政权,迁居腊戌,并由当地人民选举组建的“议事会”具体负责果敢政务。果敢自卫队也纷纷向政府投降。1965年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南下泰国。至此,果敢土司统治宣告结束,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六营和第三十九营接管果敢。

2、缅共统治时期。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彭加声等原果敢自卫队成员为争取民族权力,纷纷率领旧部对抗缅甸政府。当时,缅甸共产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势力范围已蔓延到缅甸大部分地区。彭加声领导的果敢武装在屡遭政府军及其它亲政府武装的打击后,转投了缅共队伍。1969年,在缅共支持下,彭加声率部解放了果敢,建立了缅共政权—果敢县,彭加声任县长,果敢进入了缅共统治时期,一直维系到1989年缅共解体。期间,不少来自缅甸国内外的知识分子,怀着理想和抱负纷纷赶赴解放区投身革命事业,使得果敢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华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民族大迁移。缅共解放果敢时,果敢统治阶层—亲政府的罗星汉及土司后裔杨振业等不甘心将政权拱手送给缅共,强迫3千多户近2万名果敢民众随其转移,其中大部留居腊戌,形成了果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腊戌也成为了果敢华人最为集中的另一个地区。

和平自治 折叠

1989年,果敢正式宣布脱离缅共,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被政府划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和平建设时期。

1、退出缅共。缅共初入果敢时,许多果敢干部是开路先锋,为缅共建立果敢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革命形势处于大好时期,缅共高层的“大缅族主义”开始抬头,许多缅族干部和学生被委以重任,果敢等少数民族干部则被撤职削权,致使缅共内部缅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隔阂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缅共在国际上失去了有力支持。内外交困使缅共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果敢干部认为缅共渐失人心,必定失败,遂暗中策划脱离缅共。1989年3月11日,以彭加声为首的果敢领导人正式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2、组建特区政府。缅甸政府与果敢同盟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将果敢同盟军辖区(果敢及萨尔温江西岸地区)划定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任命彭加声为特区主席。同时,将第一特区军政人员纳入缅甸内政部编制,按级授予专员、副专员、警察总监、副总监、警察上校、中校、少校等官衔,按月划拨1200人的补给。缅甸政府虽然对果敢特区政府的机构设置做了上述规定,但该规定至今在特区未被正式启用过。

3、平息内讧。1992年初,果敢内部发生分裂,以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为首的“杨派”和以同盟军司令彭加声为首的“彭派”发生内讧,并于11月爆发内战。“杨派”击败“彭派”后接替果敢政权。1995年11月,败退缅甸勐拉的“彭派”卷土重来,迅速控制了局势。“杨派”仓皇中向缅甸政府投降,政府军遂乘机进驻果敢,与“彭派”武装形成对峙局面。后经双方调解,缅甸政府恢复了以彭加声为首的第一特区政府和果敢同盟军,一直延续至2009年。

1989年,彭家声与政府军达成协议,果敢成为自治的特区。果敢可保有自己的军力,中央政府派驻少量的公共服务人员至果敢,包含医务人员,小学教师,学校以果敢语教学。1992年内战再起,果敢军官杨茂良联合南方的佤邦驱逐特区主席彭家声。1995年彭家声与佤邦合作,重回果敢掌政局。2003年,在国际反毒的压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败之后,终于全面推行停止种植罂粟的政策,引入农业生产技术并发展博彩业。产业转型对果敢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替代种植在果敢高冷干的环境推行困难重重,农民陷入贫困。由于缺乏粮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疟疾,死亡279人。国际展开人道救援,中国派遣巡回医疗团,并提供药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供救济粮。日本2005年5月开始援助总合性的山地农民的生活重建项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26
人口增长,耕地相对不足,引发开荒迁徙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3-26
人口扩张的后果。如果不是生存压力过大,汉族人是瞧不上云贵那些地方的
第3个回答  2015-03-26
追随永历帝过来的。
第4个回答  2015-03-26
逃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