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痛苦的记忆格外难忘?

如题所述

擅长和你“躲猫猫”的无意识记忆

对于很多具有重大创伤体验的人来说,压抑自己的“创伤记忆”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心理防御,(回复“防御机制”阅读相关文章),压抑得越深,“创伤记忆”就越容易接近“无意识记忆”的状态,帮助他们实现暂时性遗忘。

这种“遗忘”往往并不能根除创伤事件带来的消极体验——人们依然会不自觉地想起曾经发生的事,被迫再度体验创伤,比如失恋后的“睹物思人”,连着几个晚上梦到已故的亲人等,说的都是这类不自觉“回忆”的场景:思想、感觉、影像和记忆一股脑侵入自觉意识,引发不愉悦的情绪反应,比如恐惧、悲痛、绝望等。

所以,尽管A小姐在主观意识层面想要“遗忘”,“创伤记忆”偏偏不配合,和她玩起“躲猫猫”,出现在她的“意料之外”。

2. “创伤”承载了你所不愿告别的回忆——情绪记忆最难忘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Payne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实验证明,即使是轻微而温和的情感记忆事件,比如在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评等,都是很难被忘记的。

研究人员共调查了218位参与者在看过一些照片后的反应。他们注意到,那些调动了参与者情绪因素的照片内容比起别的内容,更不容易被“刻意忘记”。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悦的情绪记忆同样具有这样的抵抗力。

Keith Payne认为,人们要刻意忘记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要从精神上和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然而,记忆中的情感因素会破坏这一过程。他说,“人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难。一旦人们要刻意忘却这些记忆,情感因素就会使它突显出来,因而更加难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2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知道得失由不得自己。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地坚持与放弃。让我们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用泪水换来的东西是不牢靠的;让我们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学会放弃,使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抓着不放,只会让你一味沉溺于回忆和痛苦中以致萎靡不振。放开手,让TA随记忆的风逝去,你会发现另一方天空,你会重新闻到生活的花香、感受到阳光的温馨.... 放弃,不是躲避,不是懦弱;放弃,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试想想,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多少人与事,不懂得放弃那些已经失去、不可挽回的东西,又如何能把握住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呢?如果你发现你的世界里惟一的那扇大门不再为你敞开,就不必再在门前徘徊,或撞得头破血流终不醒悟。 要学会放弃,然后转身寻找一个为你开放的天窗,在那儿你同样能望见满天的星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