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写出下列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
1,牧野之战2,城濮之战3,长平之战4,巨鹿之战5,漠北之战6,官渡之战7,赤壁之战,8,淝水之战

河南省 【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争取人心、除商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后发制人

运筹帷幄 成就霸业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对楚优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然后,避楚锋芒,退避三合,诱敌深入,合兵突击,取得决战胜利。此战的“退避三舍”方针,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发展。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代晋、楚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一次带有决定意义的大规模战役。楚国通过侵略扩张,基本上征服了中原地区的各个弱小国家,中原除了晋、齐、秦三大国外,实际已成了楚国的势力范围。正在楚国分派重兵防守商密阻止秦国南下楚地,又派重兵驻守谷邑虎视齐国之时,宋国却背叛了楚国,倒向晋国,既给欲图霸业的楚国当头一捧,又鼓励了晋文公赶走楚国、图霸中原的抱负。这样,城濮之战就成为牵动北方的晋、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对南方的楚和中原各国的一次多国大战。

楚成王由于宋国背叛,便发兵攻打宋国,攻占了缗邑,一直打到睢阳、四面用土筑起长长的围墙,想等宋军疲乏饥饿不堪,被迫投降。忽然听说卫国派来使臣告急求救。原来晋不出兵援宋,采取从卫国借道去攻打曹国的战略,遭到卫国拒绝,晋军于是改道渡黄河东进,袭占了卫国重镇五鹿(今河南濮阳市南)、留军驻守、大军继续东进,集中于敛盂这个卫、齐、曹、鲁四国边界战略要地,晋军很快占领此地,严重威胁着卫国首都楚邱(今河南滑县)的安全。

晋派使臣到齐国修复与齐的友好关系。这时卫成公表示屈服,愿意与晋议和,但被晋拒绝。卫国便派人向楚国告急求援,遭到本国人反对,把卫成公赶跑了,此时晋文公和齐昭王订立友好同盟,更加壮大了晋军的声威。鲁僖公见晋军兵力强大、齐晋又在自己国境边上联盟,形势很不利,他既想缓和与齐、晋的矛盾,又不敢得罪楚国,于是鲁国先派兵杀了担任戍守卫国的楚大夫公子贾以讨好晋国,同时又通知楚成王说公子贾不能完成守护卫国的任务,擅自撤退,替楚国杀了他,以讨好楚方,鲁国看来是对晋不构成威胁的了。晋军于是从敛盂进攻曹国都城陶丘(山东定陶县西南),经过一个多月战斗,晋军战死很多,但曹军也因势孤力单,都城失陷,曹共公被俘。

楚成王听说卫国被困,不能不去救援,就分派出申、息二镇的军队,留下元帅成得臣和斗越椒、斗勃、宛春等一班将领,和各路诸侯继续围宋。亲自统帅芳吕臣、斗宜申等,率中军前去救卫。四路诸侯也担心本国遭到晋国进攻,各各都告辞回国,只留下他们的将领仍带兵跟着。陈国将领是辕选,蔡国将领是公子印,郑国将领是石癸,许国将领是百畴,都听楚帅成得臣调遣。

晋军进攻卫、曹,原来是计划引诱楚军解宋围,北上和晋决战,然而楚继续围攻宋国。宋国再次告急,如果晋文公置之不救,不但不能报答宋襄公过去对自己的恩惠,而且失去宋国将对全局形势不利。然而直接发兵救宋战楚,又违背了引楚军于曹魏之野决战的战略。而联合齐秦还未成功,战胜楚国的把握不大,元帅邵谷又在此时死于军中,更使晋文公难下救宋战楚的决心。这时,新任元帅先轸提出对楚战略的良策:一是让宋国重礼赂贿齐、秦,使他们干预宋楚战争,调解一下;二是将曹国、卫国的土地赐给宋国,弥补宋国的损失,激励宋国军民斗志,继续坚守待援。曹、卫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楚国是决不会允许齐、秦插手的,这样,会惹恼了齐、秦,再加上宋给齐、秦送了厚礼,必然会对宋国友好,从而促使齐、秦与晋结成反楚军事联盟,使楚国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先轸分析的那样。

楚成王亲率中军行至半途,听说晋军已移兵攻曹,正商量着救曹国,不久,又有探报说:“晋军已经攻破曹国,俘虏曹国国君。”这使楚成王大惊失色,晋军侵曹伐卫进展迅速,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楚国失去救援的战机,再继续下去,势必与晋军发生直接冲突。楚国本来不想和晋军直接交战,没有作准备,又听说强秦出兵援晋的消息。楚成王顾虑到秦国从背侧攻击楚国,将不堪设想,决定立即停止进攻,进行战略退却,以待有利时机,再图对晋作战。于是全军转移撤退,把侵占齐国的土地交还给齐国,和齐议和,命成得臣统帅的楚军和各路诸侯取消围攻,各自回国。又特别派人告诫成得臣,不要刚愎自用,不要进逼晋军,敌我力量相当,明知不能取胜,就应知难而退。然而成得臣拒绝执行撤军命令,尽管各路诸侯的将士返回本国,只剩自己很少的—点人马,他仍想攻下宋国,并请派兵给他,必要时和晋军决一死战。成王对成得臣不执行命令表示不满,同时又存在侥幸取胜心理。因而既没有再坚持让成得臣撤兵,也没有按照成得臣请求的人数派援兵,只派出近千人的贵族兵给他。

成得臣于是派宛春到晋营中说:“请复卫侯而封曹,我们楚军也会解宋之围。”狐偃训斥他无礼,先轸看出了子玉的阴谋、对晋文公说:“如果我们不答应楚军的这个要求,必然会将三国都得罪,而楚军又获得美名。不如我们私下里允许曹和卫国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的关系,同时把楚方的宛春扣压起来,以激怒楚国,采取既战而后图之的策略。”先轸的意见得到采纳。曹、卫复国,立即和楚断绝了关系;成得臣果然被激怒,撤出围攻宋都的军队后,集结兵力转向曹国境内,准备直接向晋军进攻。

楚军撤出围宋部队,正符合晋方救援宋的战略目的,在楚军全力进攻下,晋军退避三舍,以实践晋文公当年对楚订下的诺言:如果两国交战,晋军先退让三舍。晋军以此达到了取信于诸侯的目的。实践文公在楚避难时的诺言,激励晋军和联军的士气,楚再逼进,只有被迫交战了;而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可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战争一触即发,晋方有晋、齐、秦三大国和宋兵,楚方有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双方在城濮摆开阵势。

楚军到达城濮后占据有利地形,派斗勃送战书挑战,极度轻视晋军说:“请和晋君的战士们戏耍,请晋君一旁坐车观赏,我成得臣陪同。”显示出楚军狂傲轻敌的态度。晋方答复说:晋军己退避躲让,既然楚不停战,那只好明天战场上相见了。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晨,楚军元帅成得臣发出“今日必无晋”的号令,命令左右两军分别向晋军进攻。晋下军将领栾枝利用战场上沙尘扑面的条件,作为蒙蔽敌人掩盖自己虚实的沙幕。胥臣把马身上蒙上虎皮以壮大声威。楚右军进攻,由秦军应战,秦军稍事抵抗就立即撤退,栾枝将树枝拖在兵车后飞奔,尘沙飞扬,使楚军看不清晋军后方虚实,加之陈、蔡军队逞强,紧迫秦军,晋军副帅胥臣指挥的大队兵车于战鼓声中突然杀出,马身上都蒙着虎皮,吓得陈、蔡军队战车的马惊慌回窜,阵容混乱.反而冲乱了楚军斗勃指挥的右军。晋、秦两军乘机猛攻猛打,击杀了蔡将公子印,斗勃也中箭而逃。楚军右翼死伤很多、进攻完全失败,把中军侧面暴露在晋军面前。栾枝驾车拖着树枝向北奔驰,掀起遮天沙尘。楚帅成得臣和将领斗宜申都以为晋军真败,力命左军攻击,晋方上军应战.随即后撤。楚军向举大旗的晋军指挥车追击前进。先轸发现上军后退出现了危机,立即改变部署:让祁瞒虚举帅旗,坚守中军阵地,中军主力,向右旋回,攻楚左军侧冀。晋中军主力突然侧翼攻出,把楚左军冲成南北两部分。晋上军立即停止退却,反身参战。中军、上军互相呼应,协同作战,经过一番激战,郑、许两国军队首先溃败,楚军支撑不住,陷于重围。斗宜申率部突围,又遭堵击,楚左军已陷入全军覆灭之境。楚军在左右两军发起进攻后,中军紧接着向晋中军进攻。晋将祁瞒惊慌失措,掌不稳帅旗,几乎波及全军阵势。司马赵衰立即斩杀了祁瞒,命大夫茅筏举旗,才稳住阵脚。击破楚右军的晋中军回师援助,此时楚的左、右军失败,中军两翼暴露。晋方的上军、下军战斗胜利后,也分别参加了主力会战,对楚军形成合围。成得臣见大势已去,在晋军尚未形成合围前,出兵撤退,脱出包围圈,晋军获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成得臣未返回楚国,途中受到楚王训责,羞愤自杀,楚方联盟解散,而晋文公因此战役而成为春秋一霸。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4年(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陷五城,斩首五万。次年又攻韩之南阳,取太行山以南地,逼使韩国与上党交通断绝。昭王四十五年,他领兵攻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完全切断了韩与上党郡的交通线,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归附赵国。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王龁攻上党,赵国遣老将廉颇屯军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拒秦,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秦昭王采用范雎反间之计,使赵王以赵括代廉颇。赵括只能纸上谈兵,无实战经验,到长平之后,不恤将士,出兵频繁攻击秦军,结果大败被围。秦暗中派白起为上将,王龁为副将,以奇兵偷袭,再将赵军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相顾,然后分割包围。是年九月,赵军食尽,苦战突围,冲杀四五次,终不能出。赵括亲率赵军战斗,被秦兵射杀于战场,士卒40万人投降。白起下令将全部赵兵坑杀。长平之役,赵国丧失兵力45万人,秦军亦“死者过半”。公元前259年,即秦军完全占领上党的次年,秦军又取赵国太原(今山西霍山与句注山地带)。秦国相范雎忌白起,请许赵、韩割地以和,罢兵数月,复命王陵攻赵。王陵攻邯郸,受到赵军顽强抵抗,秦昭王命白起代之。白起不肯行,又以王龁代之。王龁攻邯郸!亦不能取胜,范雎用王稽为河东守将,郑安平为将军攻赵,被信陵君在邯郸城外打败,郑安平被围,降赵。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以白起违抗君命,假托病情,又散播怨言,便与范雎商定,派使赐白起剑,令他自杀。时白起流放在杜邮(在今咸阳市东北),接到昭王命令后,想到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有错,于是自刎而死。

巨鹿之战
秦末, 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击杀楚地反秦武装首领项梁后,率兵20万渡河(黄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急调至河北的秦将王离击赵,攻破邯郸(今属河北)。赵地反秦武装首领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20万人围困。章邯屯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道路)至河,供应王离军粮秣。赵将陈馀收集常山(郡治东垣,今石家庄东)之兵数万人,屯于巨鹿北,自度兵少,不敢出战。王离猛攻巨鹿,城中日趋危急。赵遣使求救于楚、齐、魏、燕等反秦武装。

后九月,楚怀王以原项梁幕僚宋义为上将军, 号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5万人救赵。三年十月,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宋义屯兵46日不进,欲坐观秦赵相斗。十一月,项羽斩宋义。怀王乃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十二月,因张耳多次派人催促,陈馀不得已,遣5000人出战,全部阵亡。齐将田都、燕将臧荼、赵将张敖等救赵诸军皆驻扎在陈馀军垒旁,不敢再战。项羽遣英布、蒲将军以2万兵渡河,断绝秦军甬道。英、蒲二将初战得胜后,项羽率全部楚军渡过漳水,令全军“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士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地,连续数次击败章邯军。诸路救赵军将领在壁垒上观战,莫不悚惧。直到章邯退保棘原,诸侯方敢助战,与楚军聚歼围城的秦军,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诸侯皆服属项羽。项羽率部驻于漳水南,诸侯驻军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呈南北夹击之势。

当年夏,因秦军屡败,二世遣人追究。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禀报军情。时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返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陈馀亦致书章邯,晓以利害,劝其反戈,裂地而王。章邯犹疑未决。六月,项羽遣蒲将军率部分兵力,日夜兼行,渡漳水三户津(今河北磁县西南),断秦军归路。然后自领大军北渡,大败秦军于污水(漳水支流)。章邯请降。项羽自度粮少不能久战,乃于七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西)接受章邯军投降。 此战历时近一年,项羽率楚军以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精神,用分割截击等战法全歼秦军主力,为西路刘邦军攻取关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翻秦朝暴虐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战争中摧毁秦军主力的重要战役。

陈胜吴广牺牲后,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在薛(今山东滕县东南)计议,并接受谋士范增建议,立楚怀王之孙名心的为王,仍称楚怀王。接着项梁率领起义军大败秦军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刘邦、项羽也在城阳(今河南范县城濮城东南)、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打败秦军,斩杀秦三川守李由。

项梁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骄傲轻敌,被章邯偷袭以至牺牲。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农民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以赵歇为王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秦朝派王离率几十万边防军包围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求救于楚怀王。楚怀王与起义军首领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直指关中。另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起义军主力北上救赵。援赵大军进至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前207年12月,项羽率起义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初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打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这回儿,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挤在壁垒上看。他们瞧见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赶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打那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巨鹿解围后,章邯军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败使章邯不见信于秦朝廷。项羽抓住时机,派蒲将军击秦军于漳水南岸。接着又亲率大军破秦军于汗水。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进退无路,不得不于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阳)率其部众20万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漠北之战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主力在大漠以北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发起战略反击后,先后取得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的胜利,匈奴单于和右贤王远遁漠北,大大减轻了西汉西北边境的边患。但匈奴并未放弃对汉边郡之袭掠。三年秋,匈奴骑兵数万攻入右北平(郡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杀掠吏民数千。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决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无力越过大漠作战之错误判断,于四年春,集中骑兵10万由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统率进击漠北,寻求匈奴主力作战。为保证大骑兵集团军需品的运输和补给,组织了运输行李之私人马匹4万(一说14万)和转运辎重之步兵数十万随军行动。 汉军原计划全部由定襄出发北进,以霍去病攻单于主力。后从俘虏口供中得知单于在东部的错误消息,即改变原部署,卫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则东出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伊樨斜单于得知汉军进击漠北的消息,采纳赵信的建议,将人畜辎重转移至后方,率精兵于漠北以待。 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共5万骑出定襄后,从俘虏口中得知单子居处,令李广、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策应,自率精骑北进千余里,越过大漠,见单于已列阵而待,即令以武刚车环绕为营,而纵5000骑出战。战至日落,卫青以左右翼包围单于。单于不敌,遂率壮骑数百突围逃去。汉军追至阗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一支)赵信城而还,前后共捕斩1.9万余人。李广、赵食其一路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达。霍去病率部出塞,穿过大漠,北进2000余里,与左贤王部遭遇。经激战,左贤王战败溃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罗斯之贝加尔湖)而还。共俘斩7万余人。
点评:漠北之战,是西汉与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是在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汉军作战指导明确,准备充分,以步兵担任保障,骑兵实施突击,充分发挥大骑兵集团快速、机动的特点,以优势兵力,分路出击,果敢深入,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在中国战争史是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此后,双方暂时休战。

官渡之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 南 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 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 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 势力 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 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 曹操 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 马万 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 东 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 滑 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 今 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 以 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 中 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 当 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 绍 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建安四 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 邳,屯据沛 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 为保持许昌

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 刘作战正 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 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 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 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 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 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 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

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 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 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 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χ骷岢郑�懿儆谑且? 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 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 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 , 亲自率领步骑500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