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平时我们在看书看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皇帝有很多称呼,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雍正……等等。历史书会告诉我们,这里面包含有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这三者都是古代帝王不可缺少的特殊名号。那么,这些名号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个是谥号,哪个是庙号,哪个又是年号?

 首先来说说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和社会名人去世后,官方或社会根据他生前的道德功业,定一个称号对其进行盖棺定论。《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

 帝王谥号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谥自然是赞美表扬之意,比如“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一般以“文”谥为最高赞美;中谥多为表达同情,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晋愍帝司马邺);下谥则是批评的意思,如: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

 谥号一开始很简洁,最多一两个字。后来皇帝为了满足虚荣心,不断累加谥号,到了清朝慈禧太后时,她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已经长达23个字了。

 庙号也是皇帝死后的一种称谓,但功能与谥号有所不同,它起初的条件非常苛刻,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远祭奠的皇帝才能得到庙号。最初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西汉十二个皇帝,只有四个有庙号,他们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帝刘彻,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不过到了三国时期,为了满足皇帝们的虚荣心,除了少数亡国之君,后来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了,以清朝为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

 而年号,则是历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一种标志。在古代君臣眼里,年号是一件很重大而神圣的事情,因为其蕴含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改朝换代或是新皇帝登基时,都会重新确定年号、标榜正统,以示上顺天道,下合人意。

一般认为,采用年号纪年是从西汉武帝开始,汉武帝登基十九年后,有次打猎捕获了一只珍贵的独角兽白麟,武帝认为这是祥瑞,于是便立年号“元狩”来纪念此事,这一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自此以后皇帝沿袭武帝的做法,新皇登基换年号,遇到军国大事、祥瑞、灾异,也会换年号。

明朝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比如汉武帝就有元狩、元鼎等多个年号。而明清两朝,除了明英宗改元一次以外,其他皇帝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皇帝,例如洪武帝、乾隆帝等。

 年号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中华大地有时会并列多个政权,因此同一年会有不同的年号来纪年。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有些年号还会被不同朝代重复使用,比如“建元”年号在历史上就使用过5次。年号一般是两个命名,比如“贞观”“康熙”等,但也有使用三字、四字甚至六字的,比如梁武帝的“中大通”、武则天的“万岁登封”和宋太宗的“太平兴国”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1
年号代表着在皇位的时候的记录年份的方法,而庙号指的是死亡以后,别人给自己的封号,时间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不一样,一个是自己决定的,一个是后代决定的。
第2个回答  2021-11-20
分别代表评价、祭祀的名号和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后人对帝王功过一生的褒贬评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第3个回答  2021-11-21
谥号是后人对帝王的评价,庙号是帝王死后被供奉的称呼,年号是帝王纪年的名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