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与商鞅同期的改革变法还有哪些?

RT

两周时期的郑州-申不害变法图强
  申不害变法图强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他选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申不害特别指出君主要暗中用“术”,不让臣子知道,这实际上成了一种权术。这种权术保证了君主的权威,不至于旁落。但是,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法治制约,那么臣下也可以运用权术来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大臣也变得老奸巨猾起来。
  但总体上来说,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史记》上说: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没有人敢侵略韩国。而且,韩国还在扩张上取得不小成绩。公元前353年攻东周,取陵观、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高都(今河南洛阳南)、利(不详),公元前346年韩国又与魏国联合出兵,攻取了楚国的上蔡(今河
  南上蔡西南)。看来,申不害的学说尽管被韩非指出有许多不足,但他主持的韩国变法,确实是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所以,在韩国历史上,申不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改革家。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太平御览》引)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申子"大体编》)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韩策一》)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zhangguo de bianfa) 战国时期各国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最早是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所进行的变法。李悝为魏相,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的原则,废除官爵世袭制。为发掘土地潜力,增加官府的田租收入,又推行“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治田勤谨”(《汉书·食货志》)以求增加粮食产量。魏官府实行“平籴法”,以防止“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由官府贮藏粮食以平稳粮价。李悝还作《法经》六篇,其中以“盗法”、“贼法”为首,目的在于防范对于私有财产的侵犯。魏文侯还曾派吴起改革魏国的军事制度,严格挑选、训练和考核士兵。这些变法措施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楚悼王时,在魏国受到排挤而奔楚的吴起被任命为令尹,于前382年开始主持楚国的变法。吴起规定,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爵禄,并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边远荒凉地区。精简冗官并削减过高的俸禄,把节省的经费用于军队。又整顿吏治,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不计个人毁誉。吴起变法后,楚国力迅速强盛,但由于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杀害,所以楚的变法没有能够进行到底。

赵烈侯在位时,赵国也进行改革。赵烈侯采纳牛畜的建议,倡导“仁义”,实行“王道”,又采纳徐越和荀欣的建议,实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的用人政策,在财政上则“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史记·赵世家》),以增强赵的国力。

前355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主持韩国的改革,建立“循功劳,视次第”(《战国策·韩策》)的制度,论功行赏,鼓励新兴势力。申不害特别强调“术”的作用。他主张国君“独断”,操纵最高权力以驾驭臣下。据说申不害相韩15年,“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史记·韩世家》)

齐威王的改革主要在整顿吏治方面。他赏赐有政绩的即墨大夫以万家食邑,并烹杀了贿赂饰非、政绩恶劣的阿大夫。后来,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谨修法律,督察奸吏,招抚流民,使得齐国大治。

前316年燕王哙实行禅让,把君位让给燕相子之,并把300石俸禄以上官员的官印全部收回,另由子之任命。燕王哙以“苦身以忧民”,“勤身而忧世”(《韩非子·说难》)著称,他行禅让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子之以全权,让子之改革燕国政治。但是,此举遭到旧贵族的强烈的反对,在齐的进攻下燕几乎亡国,只是在燕昭王继位以后,燕国才强盛起来。

战国变法的最成功的典型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从前359年至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变法。变法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1.“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在实际上废除了原有的井田制度。2.建立军功爵制度以奖励军功。在战争中斩获敌人甲士首级1颗的赏爵1级、田1顷、宅地9亩、庶子1人。

杀敌越多,赏赐越丰厚。还规定国君的宗族若没有军功便不能列入公族属籍,不能享受特权。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4.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各家若不告发则都有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系统管理和控制。5.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以统一度量衡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商鞅时颁布的标准尺1尺约合今0.23米,标准量器1升约合今0.2公升。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适应当时秦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但“秦法未败”(《韩非子·定法》),变法成果还是得以保存下来
第2个回答  2023-05-09
战国时期与商鞅同期的改革变法还有:1. 鬼谷子的军事改革:提出了“兵民合一”、“装备轻便”、“突袭奇袭”、“用兵巧变”、“以声东击西”等一系列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对后来的战争实践产生了影响。2. 烟波钓法:提出了“天下各钓其利而相称”、“定于一时,合于权宜”等经济管理方案,是中国早期有记载的经济思想。3. 符丁法:周恩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认为“符丁法”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改革。符丁法是一种财产评估制度,按家庭财产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兵役义务,而乙、丙等则不用服兵役。4. 纵横家的思想:纵横家以获得政治权力和扩张势力为目的,提出了各种权谋策略,如“分而治之”、“众寡悬殊”、“欲擒故纵”等。5. 孟轲的教育改革:孟轲提倡“性善说”,认为人之本性本善,但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恶劣环境影响导致失去善良,提出了“教化”、“治心”等教育理念。6. 李斯的法家思想:李斯提出以法治国,重视法律规定与惩罚力度,强调统一、以重奖代罚、一切按照法律办事,对中国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23-05-14
战国时期与商鞅同期的改革变法还有:1. 鲁隐公变法:公元前403年,鲁国君主鲁隐公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法令,致力于压制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2. 晋献公变法:公元前4世纪,晋国君主献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限制贵族权力、赋税平均化、推广货币交易等。3. 韩宣惠王变法:公元前239年,韩国君主宣惠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负担、推广独轮战车、加强区域管理等。4. 楚怀王、楚顷襄王变法:公元前4世纪,楚国君主怀王和顷襄王先后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加强对中央省府的控制、削弱贵族权力、推广农业生产等。5. 魏文侯变法:公元前407年,魏国君主文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扩大士族范围、依法决定罪状、实行地方行政分权等。
第4个回答  2013-11-11
魏文侯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