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至明清,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不同时期,选官制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夏朝的世官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部落首领或氏族贵族选举官员;商朝的世官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贵族选举官员;周朝的世官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贵族选举官员,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主要依据士人的才德、政绩而定官;征辟制是指在国家统一的组织下,由各级政府或私人推荐贤能之士而担任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