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塑料袋对人类的危害

如题所述

随着增塑剂的发展和使用范围的增大,人们对其安全性日益重视。各国政府已开始意识到增塑剂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如丹麦禁止在幼儿玩具和保育用品的塑料中使用酞酸酯类增塑剂。因为幼儿大多喜欢将玩具放入口中,这样增塑剂会危害儿童健康;瑞士也禁止在儿童玩具中使用DOP。

虽然各国限制增塑剂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基本遵循两个原则:其一,限制塑料中增塑剂的使用量;其二,限制向食品中迁移的最大允许量。采用第一原则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将上述两原则结合使用。

据介绍,我国也制定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9685—94),对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均作了规定,其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DOP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分别是35%和50%,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

为此,有专家建议,我国食品行业应大力提倡减少塑料包装容器的使用,尤其应避免塑料制品同各种食品的直接接触,防止增塑剂对食品的污染。与此同时,应该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开展增塑剂毒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同人体健康进行相关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从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分析和了解增塑剂的毒性,在高分子领域开发和研制更优质、更安全的替代产品,并研究相关的干预防治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5
买衣服、买熟食、买菜买水果……几乎我们每天都要拎几个塑料袋回家,也要用掉几个。塑料袋的确带给我们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危害一大堆:污染、不卫生……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在1902年10月24日发明它时,决计想不到一百多年后,塑料袋会被后人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无法降解污染环境

粗粗地算一下,每个人早上起床买早点,中午叫外卖,晚上买菜,吃完倒垃圾。一天中光解决吃饭问题有可能产生的塑料袋就有六七个,而对于每个人的每一天而言,塑料袋的环境危害似乎是个可忽略不计的问题。然而,如今这些塑料袋加在一起,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一个环保大问题。虽然政府提倡的处理方法是将它们填入土里,但这种方法只是“隔靴搔痒”,因为它们在土壤中很难被分解,大约200年才能腐烂,受到热、辐射等影响会产生有害物质氯化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严重而持久地污染环境。

装食物不安全

经历中所能搜索出的最早用塑料袋装食品的场景,大抵就是小学门口小卖部阿姨,用启瓶器开了2毛5一瓶的汽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倒入一个白色塑料袋里,然后插上一根吸管的一幕了。因为有了塑料袋装汽水,从此可以摆脱交瓶子押金的困扰(小朋友大多很穷的),大人们也少了保存瓶子的麻烦,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造福大众的“创举”。后来塑料袋又

被衍生出装面条、装包子、装粥等一切人们原本要拿杯子拿碗装食物的功能。当时,人们一定是万众一心地认为:终于可以吃“放心饭”了,因为塑料袋干干净净,用完就扔,细菌们“挖空心思”也污染不上来。但实际上,塑料袋这个隐形杀手凭着它“便利”的外衣,可是耐着性子正一步步地扼住消费者的咽喉。市面上销售的塑料袋多为聚氯乙烯制成,这种化学物质遇高温会释放出有毒物质,能伴随着饭菜进入人体内危害健康。

不利于回收

塑料袋因为回收再利用的成本高,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可图,所以一般用过后的塑料袋就被当成垃圾袋使用,一般使用一两次就丢弃了,这些未被回收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就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要从生活垃圾中分拣出装它们的塑料袋,使得生活垃圾能被再利用的话,无疑增加了环境卫生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如果塑料袋填埋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占用大量土地,甚至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另外,作为人类的朋友,小动物也在受着塑料袋的威胁,一些被抛弃在外的垃圾袋,很容易被小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第2个回答  2010-11-05
专家指出,塑料袋中有危害健康的成分,比如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单体经胃肠道吸收后,一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另一部分分解成乙醇和一氯醋酸。这些物质会对神经系统、骨骼和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血管肉瘤的发生。乙醇会损害人体神经,导致头昏、眼花,严重的甚至会致癌。再比如化合药剂:为了增加透明度和弹性,聚氯乙烯保鲜膜中增加了一定量的增塑剂。经长时间的包裹,食物中的油脂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且在加热时会加速增塑剂中的化合药剂释放到食物中。这些化合药剂会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扰乱人体正常的激素代谢,食用后会引起妇女乳腺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精子数减少,甚至精神疾病等。

而食品尤其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以后,常常容易变质,人吃了这类变质食品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而且,如果遇到劣质或再生塑料制品,危害就更大。它们一般利用垃圾站收的废旧塑料、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这些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熟食品,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3个回答  2010-11-05
  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其一,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其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的胃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

  其三,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而且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另外,塑料袋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特别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后,常常会变质。变质的食品对儿童健康发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塑料袋耗能巨大。据测算,我国每产1吨塑料袋需耗3吨石油,而我国每年塑料袋的用量至少可供300万辆普通轿车行驶5年。改变这一局面,淘汰超薄塑料袋大势所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万代!

  塑料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医学专家指出,食品,尤其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以后,常常容易变质,人吃了这类变质食品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此外,塑料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因在密封袋中长期积聚,浓度随密封时间增加而升高,致使袋中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儿童健康发育影响尤为突出。

  摊档上经常使用的颜色特别深的塑料袋,有着巨大的危害。它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而成的,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不能用来装直接入口食品;另外,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存放含酒精类食品、含油食品,否则袋中的铅就会溶入食品中;同时这种塑料袋也不能放温度在50°C以上的食品。

  行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各地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有相当数量是再生塑料制品,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未经消毒处理,就私下将其加工制成食品袋投入市场。

  这些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熟食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的塑料袋含有大量肉眼所无法看到的病菌,长期使用这样的一次性塑料食品袋极易导致慢性食物中毒。对此,消费者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对有毒和无毒的塑料袋进行检测:

  感官检测法: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柔韧性,手感润滑,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粘。

  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置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比重大,下沉。

  抖动检测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发出清脆声者无毒;声音闷涩者有毒。

  火烧检测法: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烟少;有毒的聚氯乙烯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丝,有盐酸的刺激性气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1-20
买衣服、买熟食、买菜买水果……几乎我们每天都要拎几个塑料袋回家,也要用掉几个。塑料袋的确带给我们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危害一大堆:污染、不卫生……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在1902年10月24日发明它时,决计想不到一百多年后,塑料袋会被后人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无法降解污染环境

粗粗地算一下,每个人早上起床买早点,中午叫外卖,晚上买菜,吃完倒垃圾。一天中光解决吃饭问题有可能产生的塑料袋就有六七个,而对于每个人的每一天而言,塑料袋的环境危害似乎是个可忽略不计的问题。然而,如今这些塑料袋加在一起,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一个环保大问题。虽然政府提倡的处理方法是将它们填入土里,但这种方法只是“隔靴搔痒”,因为它们在土壤中很难被分解,大约200年才能腐烂,受到热、辐射等影响会产生有害物质氯化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严重而持久地污染环境。

装食物不安全

经历中所能搜索出的最早用塑料袋装食品的场景,大抵就是小学门口小卖部阿姨,用启瓶器开了2毛5一瓶的汽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倒入一个白色塑料袋里,然后插上一根吸管的一幕了。因为有了塑料袋装汽水,从此可以摆脱交瓶子押金的困扰(小朋友大多很穷的),大人们也少了保存瓶子的麻烦,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造福大众的“创举”。后来塑料袋又

被衍生出装面条、装包子、装粥等一切人们原本要拿杯子拿碗装食物的功能。当时,人们一定是万众一心地认为:终于可以吃“放心饭”了,因为塑料袋干干净净,用完就扔,细菌们“挖空心思”也污染不上来。但实际上,塑料袋这个隐形杀手凭着它“便利”的外衣,可是耐着性子正一步步地扼住消费者的咽喉。市面上销售的塑料袋多为聚氯乙烯制成,这种化学物质遇高温会释放出有毒物质,能伴随着饭菜进入人体内危害健康。

不利于回收

塑料袋因为回收再利用的成本高,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可图,所以一般用过后的塑料袋就被当成垃圾袋使用,一般使用一两次就丢弃了,这些未被回收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就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要从生活垃圾中分拣出装它们的塑料袋,使得生活垃圾能被再利用的话,无疑增加了环境卫生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如果塑料袋填埋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占用大量土地,甚至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另外,作为人类的朋友,小动物也在受着塑料袋的威胁,一些被抛弃在外的垃圾袋,很容易被小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其一,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其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的胃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

其三,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而且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另外,塑料袋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特别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后,常常会变质。变质的食品对儿童健康发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塑料袋耗能巨大。据测算,我国每产1吨塑料袋需耗3吨石油,而我国每年塑料袋的用量至少可供300万辆普通轿车行驶5年。改变这一局面,淘汰超薄塑料袋大势所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万代!

塑料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医学专家指出,食品,尤其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以后,常常容易变质,人吃了这类变质食品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此外,塑料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因在密封袋中长期积聚,浓度随密封时间增加而升高,致使袋中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儿童健康发育影响尤为突出。

摊档上经常使用的颜色特别深的塑料袋,有着巨大的危害。它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而成的,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不能用来装直接入口食品;另外,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存放含酒精类食品、含油食品,否则袋中的铅就会溶入食品中;同时这种塑料袋也不能放温度在50°C以上的食品。

行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各地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有相当数量是再生塑料制品,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未经消毒处理,就私下将其加工制成食品袋投入市场。

这些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熟食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的塑料袋含有大量肉眼所无法看到的病菌,长期使用这样的一次性塑料食品袋极易导致慢性食物中毒。对此,消费者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对有毒和无毒的塑料袋进行检测:

感官检测法: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柔韧性,手感润滑,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粘。

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置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比重大,下沉。

抖动检测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发出清脆声者无毒;声音闷涩者有毒。

火烧检测法: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烟少;有毒的聚氯乙烯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丝,有盐酸的刺激性气味。
据美国最新一期《环境观察》杂志报道,一种广泛存在于塑料玩具、奶瓶、化妆品和其他塑料消费品中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邻苯二甲酸盐,可能危害男婴的生殖器官,影响孩子的性征发育,甚至引起生殖系统的癌症。几乎在同时,一份发表在《内分泌月刊》上的论文指出,酚甲烷,也是一种在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女性患上乳腺癌。

两项研究证明塑料危害大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孕妇进行了尿液采样,分别测量其中所含邻苯二甲酸盐的水平,并将数据与各自所生的婴儿的生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尿液中邻苯二甲酸盐浓度越高的准妈妈,她们所生的婴儿就越有可能出现阴茎短小、隐睾症、尿道下裂等生殖发育异常现象。罗切斯特大学药物和牙科学院的教授沙娜·斯万是这个研究的主持人,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月刊《环境观察》杂志上。

研究小组指出,这与早前的动物实验结果是相似的,邻苯二甲酸盐能够干扰母鼠怀孕期间睾丸酮(一种雄性激素)的分泌,产生“邻苯二甲酸盐综合征”,导致其诞下的雄性幼鼠精子活动能力降低或死精,并有雌性化倾向。研究还证明,人类可能比老鼠更容易受到这种物质的侵害。

第二项研究则是针对老鼠进行的,由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的分子内分泌专家索海·克汉主持,研究者发现,暴露于酚甲烷中的老鼠,很容易患上乳腺癌。研究者认为,动物体内酚甲烷浓度水平过高,可能导致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更加敏感,从而容易发生癌症。

两种化学合成物广泛存在

“这个结果可谓石破天惊,而且隐忧重重,因为塑料制品的使用太广泛了,在很多人的身体内,上述化学物质的浓度和试验中的水平一致”。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教授鲁斯·豪瑟说。沙娜·斯万指出,邻苯二甲酸盐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人类食用塑料包装袋包裹的食物。此外,接触各类含邻苯二甲酸盐的制品,包括塑料玩具、奶瓶和化妆品,都能导致孕妇或婴儿体内邻苯二甲酸盐浓度升高。

而酚甲烷自从1950年以来就被广泛地用于塑料制品中,还有牙科填充材料、食品罐头的密封剂中也含有酚甲烷。近年来专家们才发现酚甲烷有类激素的作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被禁

其实,各国关于邻苯二甲酸盐的讨

论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由于担心其潜在危险,欧盟在1999年就明令禁止在儿童玩具中添加邻苯二甲酸盐,以防孩子吮吸、啃食。但对其他更多的产品中邻苯二甲酸盐的含量,众多国家并没有认定标准。而此次的研究发现,即使孩子不接触这一类化学物质,仅仅是孕妇接触,也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危害。

针对第二项研究,研究者指出,酚甲烷对女性乳腺组织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需要对女性群体进行长达50年的跟踪调查才能得出明确结论。研究者指出,“难道我们能够等待50年吗?”据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已经开始考虑禁止在儿童玩具中添加酚甲烷。

别用塑料袋装饭菜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毒理室主任王蕊多年一直从事有毒化学物质的研究。王主任说,邻苯二甲酸、酚甲烷这一类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各种激素在体内达到一种平衡。类激素物质进入体内,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调,产生各种病症。王主任还强调,邻苯二甲酸类物质使用很广泛,该类物质分解、降解后,是否会污染水源,通过饮用水进入体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王主任特别指出,尽管目前对于上述两种化学物质多大剂量才产生危害并没有定论,但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此类物质的香水和化妆品。对于儿童来说,也要审慎接触塑料玩具。此外,邻苯二甲酸类衍生物中,很多是酯类,不易溶于水,但能溶于加温过的或者脂肪性食品。如果用作食物包装材料,使用时要特别小心,尽量不要用它们来装饭菜等食物,也不要用塑料袋盛装热食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