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人类的本性无善无恶,但在行动中会出现善恶之分。

【出处】

这句话出自明代儒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

【原文节选】

“心之体无善无恶,有善有恶,善恶由心生。知善知恶,即是良知。为善去恶,即是格物。”

【译文】

人的内心本质上没有善恶之分,但是人的行为会有善恶之分,因为人的善恶是由内心产生的。知道善恶,就是良知。去做善事,不做恶事,就是格物。

【赏析】

这句话主要想告诉我们,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善恶之分,而是在行动中才会出现。人应该认识到什么是善恶,然后去做善事,避免做恶事。

【创作背景】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末年,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是为了寻求人类内心的真正本质,帮助人们在动荡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注释】

    良知是指人类本性的道德标准。

    格物是指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去除人的私心和物欲。

【生活启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清净的,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我们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善恶之分时,我们就会产生善恶的动作和行为。这也说明了人的良知能够区分善恶,进而选择去做好事,去远离邪恶。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人,他们看起来很冷漠,似乎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在真正发生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别人做出善举。这些人的行为就像是阳明心学所说的,他们虽然有善有恶的意念,但是他们的本性是清净无为的。

此外,当我们在社会中遇到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善恶之分。我们要善待别人,帮助他们去远离邪恶,走向善良和正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自己的善恶之分,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良心和良知。

总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善恶之分,警醒自己,选择去做好事,抵制邪恶,走向更加纯净和美好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

拓展资料:

这四句话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所做,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尽管是心学,但是用佛法来解释更加的准确。

1、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人的清净自性(“真如佛性”或者“真心”)是无善无恶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论,也不是荀子的性恶论。清净自性不着一物,没有名相,离语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讲,说似一物即不中。

2、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凡夫众生都是有是非善恶的观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非常强烈,常常看到别人的恶和非,从而导致自己内心里面无尽的烦恼。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来是没有是非善恶分别的。圆觉经讲,“众生都具有无始无明,一念妄动起了分别执着”,于是就生发出了一个善和恶的分别,也就落入了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就是有善有恶,有对有错。

3、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意思是人们能够区分善和恶,从而弃恶从善,这就是良知。这个说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不究竟,前面讲佛拥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对世间万法不起分别。知善知恶,说明还有一个分别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别的邪见。

4、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格物经常被错解,现代人理解格物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不是古人造这个词的本意,这种错误的认知印光大师曾予以批判。所谓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人有私心物欲,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

最后,总结一句,阳明心学取材于佛学,但是不能超越佛学。所以欲学心学者,尽可以先研佛学,佛学通,则世间学问自然通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5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思是:人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有恶是人们有了欲望后的举动。
此句出自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陆九渊的《陆九渊集》卷三十六。
第3个回答  2023-09-07
人的本心并无善恶之分,但人处在有善恶的社会中,就有了善恶的意念和行为,能区分善恶,进入良知的境界,护善念做善事,摒弃恶念恶行为,是格物,既中庸之道,无限接近事物的真理,止于至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