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隐士高人,都有自己脾气秉性。诸葛亮前两次不见他们,其实就是一种考验,看看对方是否能够礼贤下士,衡量对方是否值得自己出山效命。也正因为这样心理存在,才使得刘关张三人,三顾茅庐得以见到本人,为此留下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诸葛亮作为谋士中的佼佼者,和他并肩的有凤雏庞统。刘备为了得到良才辅佐,不惜屈尊亲自到访。诸葛亮不怕没有人赏识,内心害怕不能够遇到明主。为此前来请自己出山的人,都需要经过自己考核,看看对方到底值不值得自己追随。
我想在刘备之前,也有人前往诸葛亮的茅庐,想要请他出山。这些人有了成就之后,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姿态。他们要么派人过来礼请,要么亲自过来请,在吃了闭门羹后,自觉丢了颜面,便不再欣赏诸葛亮的才能,反而觉得他高傲目中无人。
三顾茅庐在我个人看来,是对刘备的考验,看下他是否能够礼贤下士,能否放下自己尊严。
常言道“得到的越艰难,才越懂得珍惜”,有才能的人,都希望自己受到重视,这一点诸葛亮也不例外。为了让自己受到刘备重视,我想诸葛亮也不会轻易就被请出山。纵然他想要为刘备效力,也需要摆摆架子,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句话使得诸葛亮,在刘备第三次光顾茅庐时候,决定出山为其效命。我想他也害怕,因为自己再三拒绝,而伤了刘备的心,使其一去不复返,让自己所学才能没有地方施展。
诸葛亮的做法很高明,也引发了关张二人不满。后来还是诸葛亮,用自己才能,才让两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