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15首古诗要带解释的!

救命 ! 给我发15首古诗!要解释!!Ctrl+v也行

1、《春暮西园》明代: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释义: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话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2、《发淮安》明代: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释义: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3、《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4、《枕石》明代: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释义:

我的心同流水一般纯净,我的身体如同云一般轻盈。我陶醉在那迷人的晚景之中,只听到了断续的微弱的钟声。

5、《渡易水》明代: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释义: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6、《江宿》明代: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释义: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7、《出郊》明代: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释义:

山坡上一级一级的畦田像楼梯,平原上整整齐齐的畦田像棋盘。白鹭忽然飞到水稻田上来,在一片绿色的秧苗上点上了白点。

8、《长安遇冯著》唐代: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释义:

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少。

9、《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释义: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10、《赠卫八处士》唐代: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释义:

人生别离不能常相见,就像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你起我落。今夜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打听昔日朋友大半都已逝去,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还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挚友,热情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端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11、《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释义: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12、《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代: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释义: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13、《渭川田家》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释义: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14、《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15、《送别》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释义: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外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8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
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是他七言绝句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
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本来是一件快事,而杜甫此诗却以叹息出之,这是为什么呢?细味文词,可知究竟。
起联,以对偶起,想当年李龟年曾以动人的歌艺,经常出入于岐王、崔九之家。两句以一“见”一“闻”,显出两人的关系;以“寻常”、“几度”,写李氏每与皇亲、达官交往,盛极一时。先作一顿,以起下文。
前人论诗,认为绝句要纡曲回环,婉转变化,句绝而意不绝。本诗就是这样。末联“正是”一转,以“又”字收束。诗以转而意深,从“江南好风景”,可以想象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大好境界。然而花飞春去,好景不长,于这个“时节”偏“又逢君”,“落花”象征李的身世,这里已不是“岐王宅里”,又不是“崔九堂前”,更不是李特承恩遇时唐玄宗的宫中,而是远离京师的“江南”——潭州(今之长沙),怎不令人低徊叹息!
杜甫对李的遭遇深表同情,原因何在?由于他“往时文采动人主,今日饥寒趋路旁”,出峡浮江,依亲靠友,无家可归,与李之名重昔时,此际流浪“江南”,卖唱自给,处境正复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重逢“悲君亦自悲”,借他人的遭遇,抒自己的怀抱,寄义深远,又妙在不肯道破。有人认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假商妇之琵琶,浇胸中之块垒,是从此诗脱胎而来。但此诗用绝句体,“含意未申”,而白诗则用歌行体,畅发其旨,同中有异,这又是不可不知的。
这诗仅仅是感伤两人的际遇吗?不,它更饶有深意。开元盛世,歌舞承平,自经安史之乱,大唐帝国转趋衰微,李与作者身世的变化,正是时代兴替的缩影,“落花时节”隐喻世乱时艰,弥觉可痛。四十年后,两人再会,年华老去,人事已非,盛极而衰,国难民困,目睹花落春残,抚今思昔,能不慨然!用一个“又”字,寄无穷的时世今昔之感,又岂只在怜君亦自怜而已。
总的来说,全诗寥寥四句,辞短韵长,时代之治乱,人世之沧桑,境遇之否泰,已藏于其中,诗中无一字明表其情,却已隐示其意,“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凝重沉郁,而又不失之晦涩,的确耐人回味。昔人评此诗为“藏咏”。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
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
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
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
《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
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
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
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
心。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
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
“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
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
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
《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
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
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
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
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
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
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
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
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
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
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
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
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
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
悟。

=============================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评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
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
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韵译】: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评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
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
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20
江清背静无纤角,已识幽忧独自持。
第3个回答  2018-11-18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
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是他七言绝句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
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本来是一件快事,而杜甫此诗却以叹息出之,这是为什么呢?细味文词,可知究竟。
起联,以对偶起,想当年李龟年曾以动人的歌艺,经常出入于岐王、崔九之家。两句以一“见”一“闻”,显出两人的关系;以“寻常”、“几度”,写李氏每与皇亲、达官交往,盛极一时。先作一顿,以起下文。
前人论诗,认为绝句要纡曲回环,婉转变化,句绝而意不绝。本诗就是这样。末联“正是”一转,以“又”字收束。诗以转而意深,从“江南好风景”,可以想象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大好境界。然而花飞春去,好景不长,于这个“时节”偏“又逢君”,“落花”象征李的身世,这里已不是“岐王宅里”,又不是“崔九堂前”,更不是李特承恩遇时唐玄宗的宫中,而是远离京师的“江南”——潭州(今之长沙),怎不令人低徊叹息!
杜甫对李的遭遇深表同情,原因何在?由于他“往时文采动人主,今日饥寒趋路旁”,出峡浮江,依亲靠友,无家可归,与李之名重昔时,此际流浪“江南”,卖唱自给,处境正复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重逢“悲君亦自悲”,借他人的遭遇,抒自己的怀抱,寄义深远,又妙在不肯道破。有人认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假商妇之琵琶,浇胸中之块垒,是从此诗脱胎而来。但此诗用绝句体,“含意未申”,而白诗则用歌行体,畅发其旨,同中有异,这又是不可不知的。
这诗仅仅是感伤两人的际遇吗?不,它更饶有深意。开元盛世,歌舞承平,自经安史之乱,大唐帝国转趋衰微,李与作者身世的变化,正是时代兴替的缩影,“落花时节”隐喻世乱时艰,弥觉可痛。四十年后,两人再会,年华老去,人事已非,盛极而衰,国难民困,目睹花落春残,抚今思昔,能不慨然!用一个“又”字,寄无穷的时世今昔之感,又岂只在怜君亦自怜而已。
总的来说,全诗寥寥四句,辞短韵长,时代之治乱,人世之沧桑,境遇之否泰,已藏于其中,诗中无一字明表其情,却已隐示其意,“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凝重沉郁,而又不失之晦涩,的确耐人回味。昔人评此诗为“藏咏”。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
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
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
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
《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
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
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
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
心。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
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
“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
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
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
《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
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
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
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
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
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
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
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
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
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
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
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
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
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
悟。
=============================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评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
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
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韵译】: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评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
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
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