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编制意味着什么?

如题所述

先说结论:在事业单位,编制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为什么编制很重要?
      首先你要了解,事业单位里的工作人员有两种,一种是有编制的,即在编人员,也是大家常说的“正式工”,是事业单位的主体,在编人员与单位签订的是聘用合同,注意这个聘用合同不是劳动合同,在编人员与事业单位之间不是普通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而是一种特殊的人事关系,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这部单独制定的法规予以规定和约束;另一种工作人员则是没有编制的,即编外员工,也是大家口中常说的“派遣员工”、“临时工”,编外人员进事业单位,一般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直接跟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由劳务公司派遣到事业单位工作,日常工作受事业单位管理,但是劳动关系不在事业单位,而在劳务派遣公司。
      可见,虽然都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由于合同性质和劳动关系不同,导致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那么在事业单位,有编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有编制,意味着稳定!
      在编人员与单位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三年,到期后一般都会续签,可以一直干到退休,工作没有重大过错,基本上很难被裁员,有多难?只有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才会被裁: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相比《劳动合同法》里对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在事业单位要开掉一个在编人员,那真是太难了!但是如果要裁掉一个编外员工,那就容易的多了,而且合同到期很可能就不续签了。
有编制,意味着有前途!
在编人员是有级别的,可以晋升,而薪资福利待遇这些都会随着职级的晋升而增加。还可以评优、评先进、评职称。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而编外员工则没有这些。
      事业单位岗位的具体划分,通常划分成三种类别,分别是: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技能岗。
      管理岗位的级别分为1级—10级,通常适用于事业单位当中的主要负责人、各机关负责人以及各科室或者办公室人员等。管理岗位级别分别是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和干事员。新入职的事业单位人员通常会从干事员做起,逐级升迁。
      专业技术岗的级别通常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具体划分为13个等级,通常适用于教育类事业单位中的教师、医疗护理类事业单位中的医师和护士等人员。专业技术岗当中的正高级职称包括1—4级;副高级职称包括5—7级;中级职称包括8—10级;初级职称包括11级—13级。
      工勤技能岗的级别有两大类,分别是技术工岗和普通工岗,普通工岗不分级别,通常适用于事业单位中司机、电工等岗位。技术工岗依次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

有编制,意味着待遇好!
      在编人员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福利,而编外人员往往只有基本工资和很有限的福利,没有奖金,没有补贴,社保可能按最低来交,公积金都不一定有,待遇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哪怕做同样的工作,收入可能只有在编人员的一半!
有编制,意味着有保障!
      在编人员因为具备合法合理的身份,在单位更有地位,也更有底气,更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基本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领导一般不太敢随意压迫,同事关系也会更加和谐,编外人员相对就比较容易受到区别对待甚至变相歧视,让人觉得低人一等。在事业单位,基本上在编人员是一个圈子,编外人员是另一个圈子,表面看都在一起工作,实际上是两个世界,大家各玩各的,编外人员很难融入到在编人员的圈子里,临时工嘛随时都可能离开,自然也很难有什么归属感和荣誉感。
      所以,去事业单位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有没有事业编制,如果没有事业编制,要慎重选择,否则你会发现差异真的很大,如果已经进入事业单位却没有事业编,后续也可以边工作边准备事业编考试,争取通过考试获得事业编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