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薪酬管理有哪些趋势

如题所述

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认为薪酬管理等于“分蛋糕”。把薪酬分配只视为一种结果,忽略了其对价值创造过程产生的影响。

    认为“高薪等于高激励”。一味加薪只会破坏公司文化和机制,只有设立科学的薪资管理体系,才能建立优秀的人才体系。

    坚持“唯物质资本论”。不承认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才的作用,或虽然注意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仍抱着保守、短视的观念给员工支付薪酬。

    缺乏薪酬设计的科学性。薪酬设计不合理,老板“一言堂”、“拍脑袋”,无法保证公平性。

    缺乏统一性和差异性。“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程度低,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

    缺乏动态薪酬调整机制。薪酬结构需要调整,浮动薪酬比例需重新考虑,没有建立不同职位序列的薪酬结构

    薪酬管理目标基于人力资源战略而设立,而人力资源战略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薪酬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战略能否成功落地的重要保障。在薪酬设计中,应驱动和鞭策那些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因素得到成长和提高,使不利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因素得到有效遏制、消退和淘汰。

    中美嘉伦薪酬数据库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深入了解,可以提供最新的薪酬趋势及数据多元化的分析,结合企业战略及内部岗位评估,在战略导向原则、相对公平原则、激励有效原则、外部竞争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合法原则的指导下,协助企业真正建立以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为基础的整体薪酬策略。

    1、薪酬调研分析

    了解行业薪酬发展趋势和薪酬结构状况,明确企业现行薪酬在市场上的定位,为薪酬策略的制定和薪酬结构合理化设计打下基础,保证薪酬外部公平性。评估各岗位相对价值贡献,明确各职位等级,保证薪酬内部公平性。

    2、薪酬制度设计

    制定薪酬管理流程和制度。包括跨区域薪酬管理、新员工薪酬管理和离职员工薪酬管理等制度设计。

    3、薪酬体系设计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确定企业薪酬策略、确定各级薪酬范围及档次、确定薪酬结构、确定奖励、福利方案等。

    制定薪酬控制体系。

    提供薪酬新旧体系套改建议。

中国企业薪酬管理有哪些趋势

    趋势一:薪酬增幅进入“<8%”时代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突破转型”上,对于“人才”的积极作用虽然有共识,但很难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预算。根据2014年整体薪酬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整体薪酬增长在8.5%左右,除了一些新兴行业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以外,大部分企业薪酬增长在7-8%之间。进入2015年,高级合伙人在1月份全国各地走访了近20家企业,均表示2015年薪酬增长幅度不会超过8%,结合着一月份近3000多家企业参与的“薪酬涨幅调研活动”的结果来看,薪酬增幅将要进入“<8%”的时代。习惯了近十年“>10%”增幅的我们,要开始思考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率地用自身专业、资源和能力帮助企业提升业绩了。

    趋势二:内部薪酬差距拉大,绩优员工涨幅高

    尽管企业薪酬增幅空间有限,但企业仍然会不惜成本地吸引、保留和奖励内部核心员工队伍。一般而言,核心员工会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25-40%之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产生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应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利润的核心员工身上无疑是明智的。虽然以往企业也对绩优员工另眼相看,但内部薪酬差距并没有有效的拉开,绩优员工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企业薪酬内部公平性严重缺失。未来三年,企业将更倾向于提升核心员工的整体薪酬福利水平,使其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蛋糕”做不大的情况下,其他“非绩优员工”的涨幅将非常有限,甚至停滞。

    趋势三: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多元化;

    目前大部分企业往往采用一种或两种的薪酬结构方式,不同的层级、职类和部门,没有较大的差异体现。这样做自然有其好处,一方面便于统计和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的风险。但随着“90后”员工加入职场、职能工作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业务策略和工作重心调整频率增加等因素的到来,薪酬管理的模式单一化将不再适用于快速发展和寻求转型突破的企业。在服务过的武汉某生产制造型企业里,2014年做了一次大胆的薪酬变革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主动离职率从改革前的45%降低到18%。首先,该企业梳理了各个中心和部门的人员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司龄和技能/专业要求等,设计不同的薪酬内容和结构;其次,对津贴和福利做了一些全员满意度调研,调研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同中心和部门选择的津贴和福利重叠度竟然低于50%,所以针对性地设计津贴和福利显得非常重要;最后,该企业对各中心/部门固浮比例进行重新梳理和确定,并分中心和部门制定出薪酬管理办法。这些工作虽然是一种尝试,但效果却出乎意料,该企业在2015年开始着手对人力资源各个板块进行细分,根据中心或部门需求制订落地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趋势四:能力薪酬走向前台

    正如前文所述,企业未来会将优先的资源投放到核心员工身上,而核心员工的具体表现则为业绩、能力和态度。态度是能力转化为绩效的中介,但能力则是绩效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趋势五:单项奖金和即时奖励得到更多的应用

    年轻群体的加入一方面使得企业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备受挑战。以往的奖励模式和晋升通路往往效率低下,在年轻群体都在要“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当下,各种单项奖金和即时奖励开始出现。年终奖受人关注的原因是其不仅仅满足了大家“耍酷”的心态,更重要的它是企业员工的一种“意外性”收获,更加解渴和刺激。

    趋势六:员工关怀成为重要补充

    “90后”管理的问题早在2012年就变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话题。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开始逐渐显得不适用。而“95后”们这些未来进入职场的群体则开始没有购房压力,企业粘性将大幅度降低,在这种背景下,靠“钱”留人的手段显得有些单一,非经济性薪酬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员工关怀”不仅能有效提升雇主满意度和员工敬业度,而且还能有效地解决企业涨薪预算有限的“危机”。“关怀”不仅体现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层面,更重要的是“快速”地为新进员工找到其在企业的“舒适区”,提升其存在感和价值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其中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高管们对其的尊重和认可显得更加重要。上海某医药企业,企业高管坚持定期与员工座谈,这份“坚持”换来的是其主动离职率一直控制在8%以下,而2014年同行业相关中位值数据为18.4%。

    趋势七:“薪酬套餐”进入企业实践

    “福利套餐”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但“薪酬套餐”的应用则是凤毛麟角。与薪酬结构多元化的趋势一样,薪酬模式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王伯岩老师接触到一家深圳某快速消费品生产制造企业,该企业在2014年实行全面弹性(套餐式)薪酬管理政策,即中心和部门中的每一个岗位都有最少三种薪酬模式供从业者选择,当然不同的薪酬模式挂钩着不同的绩效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员工个性化需求和偏好,而且也释放了员工对于绩效增长的信心和动力。虽然这种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讲相对复杂,因为对流程、责权利和员工岗位职责和能力的梳理是其必要前提,但这种变革必将成为趋势。在“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今天,客户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内部客户的体验自然也要更加关注,更多的像“薪酬套餐”式地接地气的,体验性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将会在企业里得到更多的应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