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瘦西湖”

如题所述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的文献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扩展资料: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

“瘦”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别于杭州西湖的雍容,大气,却表现出了扬州西湖的纤细、苗条和婉约。“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从此,“瘦西湖”之名被流传至今。

本诗的作者汪沆出生于清朝的康乾盛世,但却写了这么一首讽刺社会奢靡风气的诗,是具有极大的勇气的。也正因为作者的这份难得的社会责任感,才使这首诗流传至今,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

最早提出瘦西湖之名的,究竟是谁?有人说是本诗的作者汪沆,也有人说是更早一些的扬州吴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汪沆的这首诗使得扬州瘦西湖之名享誉全国。直到现在,导游介绍瘦西湖的开场白中,都先要提到这首诗,说明瘦西湖名称的由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瘦西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