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

如题所述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

“化境” 出自钱钟书于1981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样的译本,按钱钟书的看法,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有人曾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灵魂依然故我。西方的翻译历史比中国早300多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流派,但对翻译本质及标准问题的探讨同样构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这些讨论基本上围绕着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

翻译的发展史:

中国的翻译标准源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凡是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绝对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一定要遵循原文,忠实地表达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传统翻译标准基本上围绕一个“信”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朝着以译者和读者为中心的方向转移,显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清朝末期,中国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在《天演论》首卷《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 “信达雅” 标准。“信”是指“意义不背本文”,“达” 指译文顺畅,读者可以理解目的语翻译,“雅”则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从而使翻译有文采。“信,达,雅”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与核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