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学生课堂做答,或者课后询问时,我发现很多地方已讲清楚了,结果他们仍然不会。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优秀学生的试题也答得漏洞百出,为什么?高中课程够难还是学生思维发展不足,问题在哪里,我该关注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观察学生的注意力,留心公开课以及集体研讨时提出的课题。

通过实践,我认为讲好高中历史课须做到以下几点:

依据课程标准,把握课堂设置。

2001年国家颁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行一标多本。

即课标确定的情况下,历史教科书配有人教、人民、岳麓、大象四种版本,内容大同小异。

因此,高中历史课讲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时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

例如:必修①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课程《内容标准》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此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定为重点,宗法制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难点,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可一笔带过。

教师须在理清线索的同时抓住宗法制、分封制,从性质、特点、内涵、演变、缺陷、影响等多层面剖析,运用讲述法、讨论法和分析法;学生则精读课文,将思路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体会我国早期制度侧重血缘关系、注重体制创设、家国一体、松散有余集权不足的特点。

如此,课标的三维目标也在其中了。

学生主体参与,教师画龙点睛。

历史课标提倡课程设计和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师课堂讲的再精彩,若学生没有参与,缺乏交流,就不会产生实际效果,或者导致课堂无效。

不过,应适当考虑到,在课时紧张、学期短促和课程内涵丰富、知识含量巨大的情况下,加上初中阶段学生历史认知的普遍匮乏,优质完成课程的要求,达到标准实有难度。

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其知识储量许可的范围内,表现为整体的听课力,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度,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力。

例如:我在讲必修③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让学生集体诵读单元导言,然后,结合活字印刷技术的主题插图和学习建议,点播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

科技包括四大发明在内还有算术、天文、历法与农学,中医药学等,具有实用和经验积累的特点,与西方科技的实证和逻辑推理形成两个不同的体系。

文学以诗词曲和古典小说主要形式和载体,经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进;艺术表现为文字、书法、绘画和戏剧,尤其是京剧,进程由草创到自发、自觉,并和古代宗法制社会演变,举士选才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儒释道的思想深入骨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无与伦比的瑰宝。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小农经济的土壤内。

这个点播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平时讲课,我该讲解者必讲解,该学生诵读的必诵读。

并告诉学生教材和历史地图一定要起到作用。

不然的话,落实课程标准就失去依托。

杜郎口模式不是唯一,高中段不比照搬。

思路要开阔,板书要工整。

历史课的讲解须有大框架,某种程度上可以采取中西对比,横向联系和纵向特征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们明确每个章节所反映的问题在历史上的地位,便于理解和掌握。

但板书要工整,略有了草学生就看不清楚,认不准确,听不明白,甚至就连课件PPT播放的快慢都影响学生的思维和理解。

这一点,集体听课时最为明显。

所以,一节课后,老师的认真变成了学生的无奈。

久而久之,问题累积,好学变成了难学。

因此,老师不能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代替学生的已知。

例如:必修③第一单元第4课

项目:历史背景、代表人物、思想特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时间:明清之际 (十六、十七世纪)

史论:实质、历史地位。

课标

历史背景: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工厂手工业发展

君主立 *** 体初步确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牛顿经典力学

中国——专制君主政体顶峰发展:内阁制、军机处

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

程朱理学居主导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表现:1、李贽——离经叛道:“经”和“道”——程朱理学

原因 地位 主张 意义

2、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代表作 主张 地位 影响

历史地位:中国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中国思想史进入新一轮浴火重生、趋时更新。

实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正统思想。

用好手中资料,授以解析方法。

常规课须按时间安排,把握课程思路,运用教材与历史地图提供的资料,将其典型性、导向性和示范性选得恰到好处,就能收取说明、印证、理解和构建时空观等举一反三的效应。

当然,老师平时有一定的阅读量,顺手捡来为我所用,则未尝不可。

它不可能像公开课(省市级优质课)那样,数月准备,反复推敲,请名师指导,历经千锤百炼才最终讲授。

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教材的单元导言、课时导语、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图片及其注释、地图以及课后练习、大事年表等;历史地图册的单元导言、地图、图片、知识链接、读图指南、观察思考等。

特别是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Ⅰ第27题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所选资料,非常接近于必修③历史地图册21页的《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分布表》。

因此,上述资料无论授课还是检测都非常重要。

例如:必修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在突破难点即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时,参考历史地图第7页《董仲舒的主要活动》,将其少时治学《春秋》,孝景时立为博士,孝武时以贤良对策得以重用,两次出相,晚年辞官著书立说,以《春秋繁露》成一代宗师。

再联系教材第9页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与第11页的学习延伸,经老师分析点评,学生就相对容易理解董仲舒思想的内核:天人感应、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

若再与先秦孔孟荀比较则可知道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以及其对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合理汲取,进而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

由此,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在其中了。

总之,高中历史课不易讲好。

下功夫整合课文,多反思得失成败,从同行身上汲取经验,善于总结,就会改善目前的窘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