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是一名高三的学生突然不上学了 不敢面对高考和有游戏瘾两种原因应该都存在 我作为母亲真的不知怎么

如题所述

我还未婚,所以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经验
不过几年以前,我也是个让父母头疼的要死的沉迷游戏的高三“臭小子”
虽然我至今也没想到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儿子我该怎么劝导,但我可以从自己的感受方面说几句,帮助您了解一下您儿子可能的心理状况。

我不知道在高考的问题上,学校方面和您家庭方面对您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给予了什么样的压力。压力并不一定是实质上的强制的要求,也许只是您的期许,老师的眼光而已,我觉得这是很多家长老师都会忽视的一点。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些心理学书籍去尝试研究自己当时的内心世界,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看法:高三的青少年,正处在寻求认同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全面,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正确评价自己。大多数这个时期的孩子,都不自觉的通过外界的反应和评价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像一个孩子试着去通过照镜子来了解自己的长相一样。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镜子并不是公正公平客观的,作为镜子的家长老师邻里同学等等,往往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于是他们对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往往都变了样。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时期,试想假如镜子上有些污渍,而您的孩子又无法明白这污渍其实是镜子的而不是自己的,当他看到镜中的自己影像上有一片难看的污渍,很容易就会当成是自己身上存在这样一块污渍。这还不是最糟的,如果当孩子从镜子里看到别的同龄人时,恰巧将之映照的光鲜亮丽,就很容易在孩子心中造成阴影,产生自卑和压力,同时会更加注重于去追求镜子里的自己的完美而忽视了镜子外面真实的自己。

这个例子我想表达的是,很多时候存在一种情况,您和孩子的老师,孩子周遭的人的言行,会多多少少对孩子产生影响。对于高考这件事来说,高考其实并不可怕,不过是场考试而已,考不上重点读个二本一样也能成才,实在考砸了也能复读,人生几十年,多读一年书在很多成年人眼中反而是件幸福的事。也许您和孩子的老师作为过来人,对此也能看的开,但是在你们的心里,这种言论是绝对不能对孩子说的,对于习惯了鞭策和要求的中国式教育来说,高考意味着一切。于是很多家长不经意间就透露出了类似考不好就对不起我们多年的养育之恩…隔壁家老王昨天才问我你高考准备的怎么样了(言下之意考不好你就害我没脸见人)…你看人家XXX,XXX多优秀(言下之意你就不如他们)…等等。不要小看这些言下之意,孩子即使没有清醒的明白这些言下之意,但一样会感觉得到,并且化作镜子上他的影像中的一部分。

于是原本一场升学考试,变成了牵扯家族荣誉,关乎荣辱兴衰,甚至严重到变成孩子一生成败的分水岭。17,8岁的年纪,有谁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即便是一个成年人也未必经受得住。可能有人会说,我只是苦口婆心的劝他学习,没有声色俱厉,还嘘寒问暖,怎么就变成给孩子施加压力了。我认为还是刚才那个意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不是傻瓜,这个年龄已经有理解和拓展思维的能力了,你觉得很简单的一句话,孩子会在心里顺着分析下去,分析的结果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住的了。简单的例子,隔壁谁谁还问到你高考的事,也许您就是今天碰到了随便跟这么一说,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大家都在关心你,想让孩子觉得受到关心了,但孩子却不这么想:哦,谁谁他问我高考的事,连他也看着我的高考结果,我要没考好让外人知道了,我自己没脸见人,还让我爸妈跟着受累。 得,这样一分析,简单的一句话立刻化成巨大的压力,关乎家庭名声的压力。

明白了压力的来源,就能够明白逃避高考和逃避学习的根源了。
之前积累起来的孩子分析出来的潜台词,会在他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浮现重演。学校教育孩子遇到错题时要分析错误的解题思路,寻找知识的盲点以加强记忆。这东西用不着教,说一遍都知道要这么做,谁都懂,难就难在,当发现做错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专注于题目本身,第一个出现的一定是这么简单的题我也做错了,真笨!
觉得这话很傻很孩子气吧?这句话的心里过程是:这道题在高考中属于简单题——简单题那些聪明的好学生都能做对——聪明的学生对了,我错了,所以我是聪明的反面,我是笨蛋!
更可怕的在后面,从这个想法孩子往往会一直延伸下去:我这么笨这种题到了高考我可能还会错——错了就高考考砸了——考砸了自己没面子——爸妈丢脸——对不起爸妈多年养育——这辈子毁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只不过这一段心路往往瞬间就完成了,连孩子自己也难以意识到,一串思路结束了,却在心底留下了对高考的一次恐惧
下次又留下一次恐惧
积少成多,终于有一天,已经成为条件反射,不需要在做错题时才会恐惧,任何跟高考沾边的东西都会直接提取出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在这种可怖的恐惧面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会手足无措,只想转身就逃。这种恐惧是莫名的,连孩子也不明白为什么,但这确实在之前说的这些基础上渐渐演化积累而来。

游戏瘾,是这个年龄大多数孩子尤其男孩子面对恐惧时的选择
为什么呢?
游戏有这么几个特点:
1,玩家能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扮演一个角色,可恶的游戏公司并不是吃白饭的,这个虚拟世界有着真实世界一样的组成元素,物质方面的如空间,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金银铜铁,社会方面的有人际关系,有成就,有目标,有团体,有合作,有敌对等等,基本上这样一个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能够带来跟现实很逼真一致的体验!这很重要,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根本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观。
2,游戏没有不可挽回的失败,死了还能复活,一个角色玩不下去了可以新建一个再玩。这就跟现实很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家长老师强调了高考一试定乾坤的所谓重要性以后,孩子背负压力并且产生恐惧,最希望的就是能生活在一个失败了也不是特别要紧的世界。(其实我们的世界说白了除了少数极端行为,大多数的失败都是可以接受可以挽回可以重来的,更何况一个高考)因此游戏正好迎合了他们这种减轻失败压力的期望。
3,游戏带来的成就感。成就感是个很宝贵的东西,能够解决很多孩子的问题。在游戏里,其实并不都是新鲜刺激的,有时候为了升级,要成千上万次的击杀同一种怪物,这远比做题来的乏味的多,但为什么孩子依然能坚持呢?
一个是清晰的目标加上十分简单直接的完成途径,目标为了升级,只要击杀一万只野猪就能升级,多清晰的目标,多容易操作的计划~~
学习呢?目标倒是很清晰(这个下一段分析),但是计划呢,做一万道题,就能通过高考吗?教辅书老师家长都无数次的再说要找到学习方法,这话就是个空话,老师可能没空,书本可能无法个性化,但作为家长,你要跟着孩子一起去研究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照着这个方法做就行了,只要这么去做,一定能考好。

第二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打一万只野猪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当击杀一只野猪的时候,华丽的技能,帅气的角色动作,以及征服野兽的快感都是成就感,很直观的成就感,虽然每次看着野猪有点乏味,但是这种成就感却与野猪无关。而且没击杀掉也没关系,赶快去击杀下一个,还能获得成就感。
相反,如果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挫败感,我敢肯定没有人会沉迷游戏。
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当做题的过程中,想的都是做对一道题时,那种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刚才的解题方法如同神来之笔一般将难题征服于笔下,这种征服就是一种成就感,遇到做不出或者错了的时候,希望能尽快搞明白,争取下次遇到它的时候能够“报仇雪恨”然后站在解出来的题目面前耀武扬威,这也是成就感,当孩子能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这样的成就感和心态,那么这孩子已经无需您再操心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得承认孩子玩游戏的确能带来成就感,承认游戏能为孩子带来快乐能够让孩子得到满足,别去提什么游戏浪费时间之类的弊端,要知道目前游戏已经是您孩子的心爱之物,如果您的心爱之物被人驳的一文不值您会高兴吗?所以尽量别去提游戏的坏处(虽然确实很多坏处)承认它,是您能够获得孩子信任的很重要一步,当孩子觉得你也对他喜欢的东西很感兴趣的时候,他的逆反抵触情绪才会降到最低点。

接着尽量不要让孩子察觉您的意图的前提下,尽量在游戏之外的地方为孩子建立获得成就感的途径。比如表扬,比如奖励。重点是不能刻意,不能做作,含沙射影的表达游戏是粪土唯有读书高之类的心思,还记得之前说的吗,这点心思逃不过孩子缜密的心,需要您打心眼里去赞扬你觉得好的行为,从生活的一点一滴,您的赞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种成就感,是他自我认同的重要来源。当他不断的在生活点滴中得到表扬,他会从您这面镜子里慢慢发现自己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样子看起来还不错,于是他就会自己喜欢上这些事。

不过这个时候,孩子对学习和高考的恐惧依然存在,这个时候需要您自己摆正心态,您要自己去相信高考没有什么大不了。无论高考成败,妈妈还是你的妈妈,饭菜吃到嘴里还是那个味道,邻居家的某某依然会偶尔塞给你一包薯片,无论高考成败天依然很蓝,风依然清爽,路边的女孩依然漂亮……当孩子觉得高考并不是一场生活的大变,高考前后生活依然是一模一样的,恐惧感才会逐渐消失,才能真正淡定的面对高考。强调高考重要性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并不会影响孩子对高考复习的热情,记得还有成就感这样法宝,挖掘高考能够带给您孩子的成就感吧。

写了很多,写的很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为了一个没有悬赏的提问打了这么多字。可能是想到当初自己高考的时候也让母亲操碎了心,所以当看到作为母亲的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不由得想尽力提供一些帮助。上面的言论我跟很多还是高中生的谈过,都觉得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毕竟我也是过来人而且深刻反思整理了当初的心路历程,所以这些青少年的青涩稚嫩又任性固执的内心应当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希望您能够从平静的不带任何批判的去了解体会您孩子的感受作为出发点,设身处地的承认他所执着的一切来重新获得他的信任,然后不断的赞扬和奖励他任何一点小小的正确的行为,让他将成就感转移到您所希望他做的事情上来;不要忘记淡化高考的重要性哦,消除对高考的恐惧就靠它了!不断的巩固这些,相信用不了多久,您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崭新的面貌。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面对大事沉得住气的孩子绝对不是他自己变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位您这样为孩子操心的母亲在悄悄的不露痕迹的给孩子引导着方向。加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要是他害怕高考失败而不去上学至少说明在他心中是在乎高考的,有时候有游戏瘾也可以反映出他心中的焦虑,就我自己而言,在我以前读书不好又想读好的时候,在短时间里不能把成绩提高时,心里就会很不安静,这也是缺少耐心的表现吧。其实到高三这个时候要学会自己去面对现实,把心态摆正,达不达的到心中的目标是次要的,努力了,至少没有让时间白白从手中流走,要明白所有的客观事实都是由主观的行动所产生的,当时我就是这样来面对压力的。还有,以后的路是靠自己走的,是时候承担责任了,不仅仅是对他自己负责,更是对你们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2-25
高中的孩子因为接触很网络,很多迷恋上游戏、色情的东西,他们恰逢青春期,对外面的世界和异性充满好奇,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导致产生很多问题。我一朋友姐姐的家的孩子,读高中时接触网络迷恋上了色情,经常躲在小屋里看到很晚,致使白天上课没精神,成绩持续下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晚上起来方便的妈妈发现,经过语言沟通后依然无果,无奈妈妈就用身体帮助引导,母子发生了关系,每晚几乎都要到儿子房间陪儿子,孩子爸爸忙于生意应酬几乎都很晚回家,儿子也变得肆无忌惮,下课回来就会缠着妈妈,并将黄片中学看到的实践在妈妈身上,妈妈的默认纵容也使孩子胆子越来越大,儿子卧室书桌,母亲卧室,厨房,浴室,客厅沙发,几乎都留下来母子交合的痕迹,因老公长期应酬,母亲得不到生理满足,竟然渐渐的也迷恋上这种畸形的性爱,应儿子要求买了各种丝袜,丁字裤内衣胸罩,高跟鞋,在床上不知疲倦的迎合着儿子各种要求,他们这种关系从上高中起到孩子大学毕业一直维持着,后来这事才大学毕业后被儿子传出,儿子的择偶观产生了微妙变化,喜欢熟女胜过年轻女孩,不断地在网上找寻目标,不断迷失自己。这个事件正是母亲错误的引导方法造就了儿子的价值观念,虽然帮孩子平稳过度了青春期和高中生活,但是却对孩子未来生活产生了太多不良消极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