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韩非子·亡徵第十五》。

意思是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原文节选: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太子已置,而娶於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

译文:君主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估计本国实力而轻视邻近敌国的,可能灭亡。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太子已经确立,君主却又娶强大敌国的女子作为正妻,太子的地位就会危险,这样一来群臣就会变心;群臣变心的,可能灭亡。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 。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上陈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中。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年),为李斯所害。

韩非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子》(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子》(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6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出自《韩非子·亡徵第十五》。

释义: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韩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本篇"亡征",就是指亡国的征兆,本节首先列举了四十七种亡国的征兆,并不是对社会现状作出简单的罗列,而是韩非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君主的修养爱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理论概括。其实,这四十七种亡国征兆,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方式,基本上可以看出来。比如现代去某一个单位考察,只要不是事先预备的,只要不是公开欢迎的,你都可以看到这其中的某一种现象。只要这种现象较强较重,那么这个单位也就是危险的。这个问题其实孔子、孟子等先贤大儒们都谈到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已。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看一个国家,也不仅仅是看一个企业,我们就是去看一个人,也要动用我们的智慧,看他属于哪一类。

作者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1
国家渺小但处事不卑谦,国力衰弱但不畏惧强国,没有礼节还要去侮辱强大的邻国,贪婪、刚愎自用而且不善于外交,(这样的国家)将会亡国的。
第3个回答  2017-11-25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韩非子·亡徵(亡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节选】: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太子已置,而娶於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                          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出君在 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摧;国摧者,可亡也。                              挫辱大臣而 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              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国公子,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评价】:《亡徵(亡征)》中四十七条极宏观又极微观、极恢宏博大又极细致深入的征兆是韩非对前代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于战国末期政治斗争的高度概括,剔除其为专制集权张目的内核,其中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