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生发表科普文章被捕引热议 医生到底应该怎样做科普呢?

如题所述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作者:纪光伟,林艺

这两天,广州某医生因发表科普文章而被捕,引发热议。尽管大家对案件的定性还存在着争论,有待法律的公正判决,但就科学普及的角度看,此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医生,我们该怎样做科普?

科普必须要科学

科普是给大众传递科学的知识,为百姓的健康答疑解惑,因此,科普必须首先要符合科学,失去了科学的支撑,就失去了科普的意义。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疾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但2017年3月一篇《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所有父母必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的微信文章在网上传播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文编造了疫苗很多无中生有的危害,许多吃瓜群众对疫苗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针对这样的伪科学文章,必须要用大量的科学知识来进行反驳,许多科普作家撰文驳斥,并进行投诉,在大量举报后,该号被管理部门封号。

科普要有确切的依据

尽管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不同,论文必须要有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和支持文章的论点。而科普文章由于是给百姓看的,一般不需要那些深奥的数据和理论,但是关键的数据和结论是需要的。

例如最近网上盛传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体的新器官——间质,甚至还得出了人体“最大的器官”的结论,那么,器官的概念是什么?这一发现是不是新的发现,经过查阅资料,证实间质以前就是存在的,这次的研究只是发现了它的新功能,而且间质不符合器官的定义,实质就是人体的一种组织,我们还查阅了原文,还通过对Interstitium释义,对新器官的说法给予了否定。

科普不要标题党

我们写文章都喜欢用一些新颖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优秀的科普作者也是会在题目上下功夫的。记得我写过一篇介绍DNA的科普文章,文章中通过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经过DNA证实了,还有妓女说她与克林顿有染,并提供了染有精液的裙子,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为克林顿作证:成也DNA,败也DNA》,这样的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广州医生的文章没有任何依据地将该酒冠以“毒药”,是不合适的。尽管我们知道,该酒中有一些有毒的中药,而且酒也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但仅以此定义为“毒药”是不合适的。如果有权威部门的检验证据,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引起了多人的中毒或者死亡,在没有取得检验结果前,也只能是疑似,或者怀疑。因此,我们回避这些关键性的证据,而得出“毒药”的结论,是不慎重的,不科学的,也是会给自己找麻烦的。

医生做科普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做科普更不易,但为了科普惹上麻烦,就更不划算了。如何把握科普的度,是我们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愿广州医生的教训能给我们有所启示。(文/武汉钢铁公司第二职工医院主任医师纪光伟)

有理有据的前提下做科普

当看了医生写科普被跨省追捕的新闻觉得很吃惊,想想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实在难以理解。

科普首先是科学的普及,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实际上是在建立假设、验证的体系上,有数据的支持,比如治疗一个疾病,要科学地探索治疗率有多少,用数据说话,而非感觉和经验。西医即目前的现代医学的核心,实际上是数据思维,比如身高、体重、血压等都是通过统计方法分析的数据结果。现在很多突破性的治疗也是这样,先做一个假设或设想,然后做临床研究,前后验证,最后得到数据甚至指南。

在没有这个数据之前,结合个人经验,大家都会有很多争议,这个医生觉得这样合适,那个医生觉得那样合适,因为有了强有力的数据之后,这样的争议就统一了。例如过去我们治疗结肠癌,好多年前有病人说,我每年化疗一次,然后连续化疗十几年,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有的,后来就有了新的数据支持,化疗六个周期就可以了,最新的文献说,有的病例化疗三个周期就可以了。

实际上呢,这就是学术上的争议,在没有搞清一个问题之前,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这是一种包容的心态,也是都允许的。科普实际也是这样,你对同一个医疗问题或者医学知识,可以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种看法应该有依据,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依据,那你所写的不能称之为科普,只能是个人观点。我曾经听过一位专家说,写好科普文章跟写一篇学术论文的难度是差不多的,要读很多的文献,然后把它转换成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章。

个人的学术观点,社会应该对其有包容性,只要不违反法律,允许学术争鸣,如果一旦涉及违法,那应该依照相关的法律进行处理。科普也与人的能力有关,不同人的科普写作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科普文章诙谐幽默,有的人科普文章就会有正襟危坐的感觉,有的人善于运用比喻,善于引经据典。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在能力圈内做事,在能力圈外学习。实际上,对于科普写作也是如此,你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来写,跨专业写文章就显得比较外行。

医学科学应该有质疑精神。当然,有质疑精神还是不够的,得通过整理资料,阅读一些文献来佐证你的质疑。好的科普肯定是源自于临床又能很好地服务临床,比如之前我们遇到过一个妊娠期合并急性阑尾炎的病人,我当时就跟他讲这个病情的严重性等等。患者说,您不用跟我说这么多啦,我看过您之前写的妊娠阑尾炎的科普文章,您说的这些我都能理解。这就是科普文章的魅力所在,让自己润物细无声地服务了很多患者。

当然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作为专业的医生就应该发挥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有理有据的前提下,更多地去传播医学科学,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健康中国的这样一个目标。(文/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林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