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为什么被称为“小龙”,有哪些风俗来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0-17
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说成是属小龙。那么,蛇为什么有“小龙”之称呢?蛇属于爬行纲蛇目,遍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形色怪异,行动诡秘,毒蛇可致人死命。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而且雨多蛇多,水多蛇多。这一切,使蛇具有神秘性,让古人既畏惧又好奇,成为神化和崇拜的动物之一。中国的蛇崇拜早且普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小雅》篇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译成白话就是:“什么是吉祥的梦呀?梦见狗熊棕熊,梦见小蛇大蛇……梦见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梦见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山海经》有“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称,书中的许多神灵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如《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福建省简称“闽”,《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蛇种”可理解为以蛇为图腾。福建人崇蛇,省内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蛇王庙,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种种民俗活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部分为古代巴国所在之地。“巴”本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在重庆市巴南区部分农村,广泛流传着“蛇祖”的故事。台湾高山族一支鲁凯人崇拜百步蛇,认为其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百步蛇是鲁凯人的保护神。蛇是龙的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取材对象。首先,从形象上看,蛇将悠长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躯体,以及覆盖鳞片的体表贡献给了龙。《说文》将蛇作“它”,曰:“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则解释有两个关键字:“长”、“曲”,而这两个关键字也正好是龙的躯体特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引:“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这里的“文”作“纹理”、“花纹”解释,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蛇变化为龙,连其身上原来用鳞片组成的花纹都未改变。其次,从功能上看,蛇将能隐能显、能静能动、能大能小、有善有恶和不断更新的性能贡献给了龙。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之处,又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谓“能隐能显”。蛇有冬眠的习性,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又能在水中游、陆上行,快速地追赶、捕食猎物,此谓“能静能动”。蛇类中有体长达十多米的巨蟒,也有体长仅数厘米的盲蛇,可谓“能大能小”。蛇类中的多数是对人有益的可食、可入药的无毒蛇,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有毒蛇(蛇毒亦可入药),可谓“有善有恶”。蛇一般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蜕一次皮,以适应成长的需要,可谓“不断更新”。“不断更新”使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蛇的这些功能,能被龙所吸取,成为“龙性”的组成部分。第三,龙与蛇的“亲缘”关系也反映在古人的认识中。一类说法是认为蛇可以变化为龙。如,《抱朴子》:“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虺是体型小且有毒的蛇。另一类说法是将蛇龙类同、混代。《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同一个人物或神灵,有时说是“蛇身”,有时说是“龙身”。如轩辕黄帝,《山海经》说其是“人面蛇身”,《说郛》说其是“龙身而人头”。再就是将龙蛇视为同类予以并称,如,《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二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汉书·扬雄传》:“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第2个回答  2019-10-17
谢邀

复制以前的
跟蛇有关的神非常多

但这跟蛇的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跟其他动物有关的神也

先秦两汉时,
非常多的神,都跟蛇有关。

比如先秦《山海经》里,
有很多持蛇的神,他们身上带着蛇。

还有烛龙、女娲、共工、恒娥……等一系列人面蛇身的神,他们的下身是蛇形(恒娥在汉朝壁画里,是一个人身蛇尾的女神)

先秦两汉时这种神很多,
下边说一个后期的男性蛇神,
这位直接是完全的蛇神,而不是仅仅带着蛇。

这是一种全世界普遍的与医疗、

金吒太子/军荼利明王:持有长生甘露的灵蛇之神

明王就不多说了,这是佛教从吠陀文化里引进的一类神,这类概念原本来自于湿婆。

说下军荼利这个神,也就是汉化后本土传说里的金吒。

军荼利,这个词的本意是“盘旋者”,所以也有“灵蛇、水瓶、镯子”等等意思,都是环绕盘旋的意思。
不过在神话里,军荼利通常是指一个沉睡的灵蛇之神,见于密教与瑜伽奥义书等古籍记载。

这个沉睡的蛇神,被古吠陀认为是长生之神,这个概念类似于道教里的“炁”。

而甘露在古吠陀是长生的不死药,是生命之水,
甘露就由蛇神军荼利掌管。

后来密教构建明王神的体系,
将古吠陀的不死药甘露直接神格化,形成了甘露明王。
当然他作为甘露之神,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古吠陀的灵蛇神信仰,所以他也叫军荼利明王。

作为长生之神,他与医疗有关。
所以在佛教时期的军荼利明王,他也是手持甘露宝瓶,用来驱邪治病的形象。
唐代权德舆的孙子从小多病,就给这孩子取了个君吒的神名,就是希望用神名帮助治愈。

军荼利这个词的翻译很多,唐代起也有翻译为军吒、金吒、君吒等。
他后来逐渐被中国神话进行本土化,
汉化为金吒这个神,和哪吒形成了兄弟。

这个情况普遍见于唐代的密教神失去传承后,
在宋代逐渐被道教吸收汉化的结果。
军荼利明王本土化为金吒,大威德明王本土化为殷郊。

不过即使在国内的本土化神话里,
金吒仍然保留了他原本的灵蛇之神的形象,
《封神演义》里给他设定一法宝:遁龙桩。
遁龙桩就来源于他的灵蛇缠绕的形象

古吠陀与国内的这一类与长生、医疗、生命之水有关的灵蛇神
可以见于全世界的很多其他地区。

迦南、希伯来:
摩西看见它以燃烧的矮树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色列人在流放中失去了信心,并受到凶猛的毒蛇侵害。因此神向摩西说:「你造一条蛇,把它放在棒子上,这样如果有人被蛇咬了,只要他看着这个标志,便能存活。于是摩西用铜做了一条蛇,把它放在木棒上,这样,若有谁给毒蛇咬了,只要他向铜做的蛇礼拜,便能存活。」
有些以色列人甚至开始崇拜这个灵蛇标志,这种对灵蛇的崇拜一直传下来,并在日后复兴。在迦南,基扎尔和以色列的其它地方,均有发现铜造的和石造的灵蛇器物。
希腊:
希腊神话里,医神是阿斯克勒庇俄斯。
他的形象是拿着一支有灵蛇(有时是两条)缠绕的木棒。
木棒代表人体的脊椎骨,人体的中脉。上面有一条或两条灵蛇交互缠绕,代表生命之水沿着中脉升起。
第3个回答  2019-10-17
因为二者在形象上很像,学者更称龙的主体形象就是由蛇构成的。且从易经的角度看,辰龙与巳蛇同居巽宫,以次序论的话,辰在前巳在后,辰为龙,巳即为小龙了。
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的老年人,说到属蛇的,都说是属“小龙”的。
这种称谓,基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对龙的敬仰、认可、推崇,龙是天子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又为天道的象征,可以行云布雨。
另外一个则是反面,对蛇的排斥、恐惧。蛇,行动敏捷迅速,无声无息、不易觉察,舌头吞吐自如,毒蛇伤害力极强,人们普遍对蛇有一种天性上的排斥。
第4个回答  2019-10-17
要知道这个我们必须明白古人的两个概念。

一 分类学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古人认为蛇可以变成鱼的。(此是蛇变鱼)

《化书》“蛇化为龟,雀化为蛤。”

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蛇化龙,鲤鱼化龙。

《论衡》人为裸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

《大戴礼记》甲虫三百六十,神龟为之长。

在我们今天人看来,蛇龟是爬行动物,龙和爬行动物很像,鱼是鱼类,关系很远。但在古代的分类学中他们都是鳞甲之属,是亲戚啊!

二 物化

《化书》中称“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并不系统,认为动物,物品之间存在互相转化的事件。极端的有“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

而我们熟知的

羽嘉生飞龙,毛犊生应龙,介鳞生蛟龙,介潭生先龙。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玄金千岁生玄龙。

都是这种物化思想的产物,从这里看,鱼变成龙和蛇变成龙毫无区别,都反应了物体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两者修炼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大多数鱼化龙的传人是鲤鱼?在于据说鲤鱼有龙血,本身就是龙多次杂交后出现的产物,所以有在水中修炼,蒙点化即可成龙。

也就是说鲤鱼变龙的程序是鱼——龙

蛇是一步步修炼上去的,《抱朴子》:“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述异记》言:“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也就是说蛇化龙的程序是蛇——虺——蛟——龙。

亲戚关系的远近,是蛇化龙比鲤鱼困难的原因所在,也是两者成龙最大的区别。
第5个回答  2019-10-17
传说清朝,乾隆皇下江南,要路过黄河时,他来到九龙口,有大官刘墉陪往。君臣上船过河,在船上摆着佳肴美酒,君臣开怀畅饮,酒过三巡,一阵河风刮过,又听得一阵“吱吱”叫声,群臣看时,只见船头,一青一白两条大蛇,正仰头张望。众人见蛇上船,吓得魄飞魂散,浑身抖颤,乾隆举袍掩面,刘墉吓得一身冷汗,多年在黄河跑船的老船手,怕犯惊驾之罪,急忙上前跪道:“皇爷,船头卧的不是普通的蛇,是管河大王小龙,前来贺驾。刘墉恍然大悟,急中生智,跪前,连连磕头奏道:“陛下,休要惊慌,船上卧的不是蛇,而是小龙,想皇上是金龙,今到此渡船,小龙从水中跳出迎驾,实在是皇上洪福齐天。”乾隆也顺口说:“小龙,大王”。在船头的两条蛇,摇头摆尾,跳入水中,船安全渡过黄河。 至今,在黄河两岸,不但管蛇称“小龙”,还有敬祭小龙、大王的风俗,见到了蛇,有的人烧香,放鞭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