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这句话,他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干了什么事?

如题所述

后人一说起汉末三国,一定会提及桓、灵,认为是正是这两个昏君鬻爵卖官,宠信宦官,才导致了黄巾蜂起,王朝覆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忘提醒阿斗勿蹈覆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二帝究竟做了什么,令刘备痛心疾首,不是这二位败家子,刘备一辈子大概就是织席贩履了。
桓帝名刘志,他做皇帝属于小概率事件。桓帝曾祖是汉章帝,祖父刘开受封河间孝王,父亲刘翼是庶子,在讲究宗法的东汉年间,完全是边缘化的一枝。谁知造化弄人,汉质帝因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被中毒。梁冀从汉室宗亲中挑来拣去,迎立刘志为帝。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无巧不巧正砸在自己头上,15岁的刘志喜出望外。哪知高兴了没有几天,他就乐不起来了:朝政大权仍为梁氏把持,他不过只是个傀儡而已。好在桓帝不傻,质帝之死前车之鉴不远,懂得韬光养晦。暗中积聚力量的桓帝,待梁太后一死,利用宦官势力,诛杀了迎立他的梁冀一伙。桓帝虽然成功的咸鱼翻身,但自此“权势专归宦官”。当朝臣和太学生联手反对他作用宦官时,桓帝下诏逮捕达200余人,史称“党锢之祸”,后人认为此举伤及王朝根本。桓帝沉湎女色,后宫妃妾多达五六千人,35岁时即因荒淫而死。
汉灵帝、名宏,肃宗刘炟玄孙。世封解渎亭侯,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以青盖车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
汉灵帝的一些不被人所理解的行为,其实可以从他的出身上找到原因。灵帝即位为君,也是被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砸在头上的。
因桓帝死后无子,他才被窦武和窦太后父女二人选中。可能是他的年纪正符合窦家父女的要求,灵帝的出身用现代说法来讲,他的政治面貌一栏中勉强可以写为富农,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下中农强不到多少。
汉代的亭侯,食邑不过百户,年收入和一个二千石的官员相差无几。有史料披露,汉初的二千石廉吏在死后身无余财。试想,这二千石的收入在东汉末年物价沸腾当然是缩水了不知几何之事。况且,亭侯和官员不同,一点的灰色收入也没有。没有办法巧取豪夺,灵帝幼时家中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很高。
侥幸做了皇帝的灵帝富有四海,是汉帝国排行第一的不差钱人。令人不能理解的是,终其一生灵帝都在卖官敛财搞创收。这并非是他有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超前经济意识,母子二人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穷怕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贵为天子的他也不能免俗。至于他喜欢穿商贾的衣服,弄狗驾驴,不过是他圆了一个儿时的一个梦想罢了。
灵帝身周多是些贫困百姓,幼小的心灵中最羡慕的是衣食无忧的商人。一旦成为皇帝,潜意识中的小农意识、市井思想发生井喷。因为缺乏人在身边做正确引导,灵帝儿时的梦想成真后,才会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喜欢招来鸿都学生“陈方俗闾里小事”,更喜欢平民化的辞赋书画,而不喜欢呆板的经学也是符合逻辑的事情。
灵帝本来不是做皇帝的料,阴差阳错之下继位为君,骨子里仍是一个小商贾。他儿时的理想是有朝一日像成功商人一样驾着驴车招摇过市,商人驾驴车在道路上疾驰,在他眼中看来真拉风,简直帅呆、酷毙了!
灵帝是个好孩子,小时候听妈妈的话,长大了听老婆的话。在弄狗驾驴的时候,不但没有被狗咬到,而且没有被驴踢到脑袋。正是因为他身手敏捷的缘故,所以死后谥为“孝灵皇帝”
自我感觉良好的灵帝,就像只落在了猪背上的黑老鸹,他看不到自己黑。得意于自己的文治,一次忍不住问侍中杨奇:“朕何如桓帝?”
虽然他贵为天子,每天可以听到如潮的谀词,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再多的马屁也只恨其少,他仍希望得到大臣杨奇的赞誉。灵帝有此一问无非是认为自己要比桓帝强多了,希望臣下知情识趣的奉承自己几句。
被灵帝问到的杨奇左右为难,睁着眼说瞎话是昧良心的事,但让正在兴头上的灵帝失了颜面,也会引来不必要的烦恼。这杨奇也是机变百出的人,略一思忖回答道:“陛下之于恒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
灵帝听出了杨奇的言外之意,只好王顾左右的自我解嘲了。杨奇话中有话:不要比了,先帝就够糟糕的了,陛下您更是黄鼠狼生了老鼠,一窝不如一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8
汉恒帝时期外戚干政,又宠信宦官卖官鬻爵,重用宦官,不仅因为宦官在他夺取实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宦官的一切权势都直接来自皇帝,而不是他们的背景。因此,相对于拥有强大的自身实力的外戚和士大夫,桓帝更愿意使用宦官,如果宦官不令他满意,他可以随时换掉他们,而不必顾及他们的“家族背景”和“地方声望”。而在信任和重用宦官的同时,桓帝对于在历次事件中都没有发挥任何实质作用的士大夫们,持一种极度的不信任的态度。其实也难怪桓帝不信任士大夫,他们也确实拿不出像样的成绩让桓帝信服。
汉灵帝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
第2个回答  2019-10-27
这边痛恨是痛惜的意思,诸葛亮虽没做过汉臣,但也是忠于汉室的,表示同情桓灵二帝。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28
宠幸宦官,荒淫无道,以致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入京,群雄争霸,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天下大乱。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虽出自诸葛亮之口,实际是代刘备言,也就是刘备痛恨桓灵二帝,刘备是汉室后裔,与皇室有血缘关系,三国演义里自诩:刘皇叔,所以他看到天下苍生被卷进灭顶浩劫中, 心中极为痛恨此始作俑者桓灵二帝的所作所为。
第4个回答  2019-10-28
恒帝为了对抗大将军梁冀,培养宦官实力,使她们壮大,开启了宦官专政,然后灵帝昏幽无度,不是有个特别出名的张让吗,为了诛杀他,大将军何进引进董卓,然后三国差不多头就是这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