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含有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文言文中带有闻字的句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之,乐贤而衰不肖,守国之本也。”——《晏子春秋》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霍光传》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战国策》 中的“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闻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表示“听说”的意思。

2. 初一初二初三有闻字的文言文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河中石兽》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之,乐贤而衰不肖,守国之本也。”——《晏子春秋》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霍光传》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战国策》 中的“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3. 初中文言文中是,上,殆,知,朝,过,闻的一词多义(要有出处)

凡标有“”者,皆是初中必背篇目。

是(shì,) shì ① 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而昨非 ② 这;这个;这样。

《石钟山记》:“~说也,人常疑之。” ③ 凡是;所有的。

《游园》:“~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④ 表判断。

《琵琶行》:“同~天涯沦落人。” 上,文言中有两种音(shàng,shǎng,) shàng 1、 上面;位置在高处的。

《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 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赏。”

3、 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下同欲者胜。”

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自劳累。”

《东方朔》:“~伟之。”4、 时间或次序在前的。

《屈原列传》:“~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头。”

5、 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道。”

《游黄山记》:“十里,~黄泥冈。”6、 向上。

《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7、 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壁。”

《狱中杂记》:“狱辞~。中有立决者。”

8、 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堂拜阿母。”

《柳敬亭传》:“始复~街头理其故业。”9、 装上;加上。

《冯婉贞》:“以枪~刺刀相博击。”10、 通“尚”。

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农除未,黔首是富。”

11、 古代对皇帝的敬称。《史记·陈涉世家》“~使外将兵。”

shǎng1、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

钟嵘《诗品序》:“至平~去入,则余病未能。” 殆(dài,) dài ① 危险,荒废。

《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论语》:“思而不学则~。”

② 近于;几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

《雁荡山》:“凡永嘉山水,游历~遍。” ③ 大概;恐怕。

《隆中对》:“此~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 通“怠”,懈怠;懒惰。《商君书·农战》:“农者~则土地荒。”

知道(zhī,) zhī ① 知道;了解。《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 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③ 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止而神欲行。”

④ 感到;觉得。《惠崇 》:“春江水暖鸭先~。”

⑤ 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叔孙于齐。”

⑥ 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

⑦ 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

⑧ 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赵国之政。”

zhì1、通“智”。智慧;聪明。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朝(cháo,zhāo,) zhāo ① 早晨。

《岳阳楼记》:“~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 一日。

《孟子·告子》:“虽与之天下,不能一~居也。” cháo ① 拜见;拜访。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上将军宋义。” ② 拜见君主。

《送东阳马生序》:“余~京师。” ③ 受臣下朝见。

《荀子·尧问》:“王~而有忧色。” ④ 归附;朝拜。

《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朝、魏闻之,皆~于齐。”【又】〈动使动〉使……朝拜。

《过秦论》:“序八州而~同列。” ⑤ 朝廷。

《柳敬亭传》:“是时~中皆畏宁南。” ⑥ 上朝。

《赵威后问齐使》:“胡为至今不~也。” ⑦ 官府的大堂。

《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 ⑧ 朝代。

《陈情表》:“逮奉圣~,沐浴清化。” 过(guò,guō,) guò ① 走过;经过。

《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周北门。” ② 时间过去。

《采草药》:“花~而采,则根色黯恶。” ③ 经历;过程。

《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 ④ 超过;胜过。

《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⑤ 过分;过于。

《陈情表》:“~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 过失。

《肴之战》:“孤之~也,大夫何罪。” ⑦ 责备。

《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 ⑧ 访问;探望。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之。” 闻(wén,) wén ① 听见;听到。

《木兰诗》:“不~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 听说;得知。

《肴之战》:“寡君~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③ 报告;上报。

《童区寄传》:“愿以~于官。” ④ 见闻;知识。

《屈原列传》:“博~强志,明于治乱。” ⑤ 名声;名誉。

《论语》:“四十、五十而无~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⑥ 闻名;传扬。

《出师表》:“不求~达于诸侯。”。

4.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5. 初中生文言文含有亡字的文言文

含有亡字的文言语句有:

①<;动>;逃跑。

例句:《陈涉世家》:“今~亦死,举大计亦死。”(初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高中)

②<;动>;丢失;失掉。

例句:《智子疑邻》:“暮而果大~其财。”(初中)

《六国论》:“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高中)

③<;动>;灭亡。

例句:《子鱼论战》:“寡人虽~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高中)

《过秦论》:“遂并起而~秦族矣。”(高中)

④<;动>;死亡。

例句:《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二子不协。”(高中)

⑤<;动>;通“忘”。忘记。

例句:《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6)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

例句:《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应。”(初中)

《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阻我也。”(高中)

6.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 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 王安石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3、口技 林嗣环4、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 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 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爱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 (魏学洢)6、大道之行也 (《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 、与朱元思书 吴均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3 、马说 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5、小石潭记 柳宗元6、岳阳楼记 范仲淹7、醉翁亭记 欧阳修8、满井游记 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1、陈涉世家 司马迁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3 、隆中对 陈寿4、出师表 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公输 《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 《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曹刿论战 《左传》1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