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如题所述

齐长城是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修筑的,主要有关、烽火台、团城和墙四部分组成,关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则建在大关的山顶,用以传递敌情;团城是建在关两侧高山顶上的石围墙塞,用以屯兵和观察敌情。

●长城的建筑分布是怎样的?

城墙的位置一般是建在随山升降的分水限南侧的斜坡上。地势一般是南低北高。因为南面低,来犯的敌人需要向上进攻,非常困难,起到防御作用。北面高则可以居高临下,易于防守。

墙底厚一般3米,但关处厚4米至8米。南半部分是外墙,平均高4米,关处墙最高8米,北半部分是站墙,厚1米,高1米左右,有便于瞭望、巡逻、隐蔽和作战的优点。

在城墙的阴面,建有横向的拦沙土水的小石墙,有的墙内垒着泄水沟,以防止城墙被雨水冲坏;墙的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砂石山就用砂石,青石山就用青石。

上游镇南栾宫村西的“道士帽”山处的220米城墙则是用沙土夯筑而成,特殊地带就以悬崖代墙,如三顶山、鸡罩山上的墙就是如此。砌墙的方法也因料而异,土墙就用夯筑法,石墙、关楼和城堡则用支垫干垒法,关门洞采用的是发暄技术。

其中,尤以干垒法和发碹技术最值得称道,不怕雨雪冲刷,经得起风吹日晒,因而一直完好无损,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的是莱芜境内上游镇娘娘庙锦阳关以西的662米,共有190个城垛,每个城垛上有一个瞭望口。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为此,我们后来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

后来的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这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方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而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两三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三四米宽的土少或碎石。

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也是仅有的。

而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则即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工在此用土坯筑成高厚的城墙,故史称“巨防”。巨防西端设防门,筑两道城墙,为重要门户,中间设关卡,战时可以关闭。《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虽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即指此。至于战国晚期,燕军伐齐,由西北入境,长驱直入,攻占齐城,当另有别因。

南部因有长城巨防,在春秋战国长达500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此类灭国之灾,说明长城作为南界军事防御工事,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巍峨壮观的齐长城如一条巨龙,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磅礴、雄伟异常,有“少海连墙”之美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