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综合产物。通常地貌类型可按海拔高度划分为高山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也可按成因类型划分为构造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岩溶地貌、湖成地貌、风成地貌、海洋地貌等多种类型。结合遥感技术特点,仅对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地貌类型解译加以简述。
5.6.1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解译中主要根据冰川侵蚀、堆积、消融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形态和印痕在遥感图像上的影像标志反映解译和判定。其主要类型有侵蚀山地地貌、冰碛物堆积地貌两种类型。
5.6.1.1 侵蚀山地地貌类型
它是由冰川流动对地表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特征地貌类型。包括冰斗、角峰、韧脊和冰川槽谷。
(1)冰斗
它分布在山坡的顶部,形似一个破口的碗。后缘非常陡峭,底部明显下凹;前缘有突起的陡坎。在TM图像上以“马蹄状”负地形显示[图5.38(a)]。
(2)角峰
冰斗后缘峭壁的后退,使得几个冰斗所包围的山峰日趋缩小,最后变成非常尖峭,如形似角状的山峰。在TM图像上以三条支脊汇交成山峰显示[图5.38(a)]。
(3)韧脊
冰斗侧坡后退,使相邻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变得日益单薄锋锐,如形似刀刃状的山脊。在TM图像上以刀刃状的山脊显示[图5.38(a)]。
(4)冰川槽谷
在冰斗以下,被冰川所占据的山谷,在寒冻风化与冰川侵蚀的长期作用下,会变成底部宽平,边坡陡直,横剖面呈“U”字形的谷地[图5.38(b)]。
图5.38 冰川侵蚀山地地貌图像
5.6.1.2 冰碛堆积地貌类型
它是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冰碛堆积阶地和冰碛垄两种地貌类型。
(1)冰碛堆积阶地
它是由山岳冰川后退后形成的,主要布于山麓开阔地带或冰川末端,地形相对平坦。
(2)冰碛垄
它是山谷型冰川冰碛物的主要堆积形式,分侧碛垄和终碛垄两种类型,分布于山谷之中。由于受冰川消融流水作用的影响,除现代冰川近期形成的终碛垄外,终碛垄一般保存不完整,在遥感图像上很难完整解译;侧碛垄分布于冰川谷的两侧,保存完整,多呈蛇形分布。冰碛垄在TM图像上以垄岗状地形、蛇形状影纹显示,多道垄岗状影像反映的是冰川前进或后退的演变特征(图5.39)。
图5.39 冰碛垄地貌图像
5.6.2 流水地貌
大大小小的地面河流是一种最普遍的地貌塑造营力。只要有地面坡度,并且有大气降水,就有河流的作用发生,因此造成各种流水侵蚀地形和流水堆积地形形成。主要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山间盆地、河流阶地和三角洲等。
(1)冲积平原
在构造下降地区,由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广大的冲积平原。虽然,依据河流的水文变化、泥沙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曲流形、弯曲形、漫流形河流的冲积平原,但在TM图像上的总体影像显示是地形平坦,蛇行屈曲、水流交织成辫、直道与弯道交替出现等河道特征,辫状水系发育,色彩浅(图5.40)。
图5.40 冲积平原影像
(2)山间盆地
它被山地所围绕,其边缘地带是洪积扇联合组成的洪积倾斜平原,中心部位有大河流过,形成冲积平原,或者因气候干旱,而不存在经常性河流。在TM图像上可通过地形变化(图5.41)加以判别。
图5.41 山间盆地地貌
(3)河流阶地
由于构造抬升运动,诱发河流侵蚀作用增强,使原来的泛滥平原或河床中的河漫滩相对升高,转变为阶地。在TM图像上可通过分布于河谷之上错落有序的阶地地形[图5.42(a)、(b)]加以判别。
图5.42 河流阶地影像
(4)三角洲
当一条河流进入湖泊或海洋时,由于河流的比降和流速突然降低,其携带的泥沙迅速堆积而形成一个平面形态近似于扇状的三角形堆积体,即称为三角洲。在TM图像上可通过河流与湖泊、海洋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和扇状的形态特征加以判别。
5.6.3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是风成地貌的一种类型,它是风积作用的产物。主要地貌类型有新月沙丘、纵向沙垄、横向沙垄、沙山和沙片或沙海等。
(1)新月沙丘
它是由单向风造成。它们的平面轮廓像一钩新月,两端尖角指向下风方。
(2)纵向沙垄
它们是许许多多相互平行的,顺着盛行风向排列的沙垄。
(3)横向沙垄
它们是与盛行风向正交的沙垄,向风坡缓,背风坡陡,沙垄宽度大,延伸不远。
(4)沙山
它是一种孤立的,高度可达到数百米的积沙地形(图5.43)。
(5)沙片或沙海
它是一种广宽而平坦的铺沙地形。
在对上述风积地貌解译过程中,可通过TM图像上显示出的地貌形态和色彩特征加以解译。
5.6.4 岩溶地貌
专指各种可溶性岩石在含有CO2的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显露地表的地形形态。主要溶岩地貌类型包括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波立谷和溶蚀残山。
图5.43 沙山影像
(1)溶蚀漏斗
形成于平缓倾斜的石灰岩层上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图5.44(a)]。
(2)溶蚀洼地
它是比溶蚀漏斗规模更大的封闭洼地,并且形态更不规则[图5.44(b)]。
(3)波立谷
它是比溶蚀洼地规模更大且与地质构造关系更密切的负地形。有的波立谷是断陷盆地,有的是向斜盆地[图5.44(c)]。
(4)溶蚀残山
分布于溶蚀洼地或波立谷地形内的残余正地形,如塔状、石笋状的石山。
在对上述显露地表的岩溶地貌解译过程中,可通过TM图像上显示出的环形负地形、边界受断裂控制的负地形和负地形内发育的残余正地形等影像标志加以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