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荣格:你的潜意识正控制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荣格 哲学漫步集 2022-01-27 10:09

你的潜意识正控制着你的人生,

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当潜意识被呈现,

提升到意识层面,

命运就被改写了。

在一般人看来,“潜意识”这个词弦下之意就是某种形而上的东西,神秘至极。潜意识这一概念之所以蒙上了这样的特征,主要就在于这个原因:在一般人的言语中,潜意识这个词已经成了一个形而上的实体。

比如,爱德华·冯·哈特曼就将潜意识称之为“普遍领域”。另外,这个词也受到神秘主义的利用,因为有神秘主义倾向的人极度热衷于借用科学词汇,用“科学”的外衣来粉饰其胡猜乱断。

与之相反的是,长期以来自认为——也并非毫无理由——代表着唯一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实验心理学家们,却对潜意识这个概念采取了一种否定的态度,理由是任何心理性的东西都是有意识的,意识就足以担得上“心理”这个名称。实验心理学家也承认,有意识的心理内容就清晰程度而言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心理要比别的心理“光明一些”,而有的则要“黑暗一些”,但是潜意识的存在由于在名称上的对立却遭到他们的否认。

实验心理学派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总是单单局限于“正常”的事物,还有就在于实验本身的性质。迄今为止,人们还只能对最粗浅的心理过程进行实验。就其本质而言,复杂的心理功能根本不会进入基于精确测量的实验流程中,所以对它们的探究也就完全缺失。不过,就重要性而言,还有一个因素要远远超过以上原因,那就是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之间的隔离。

自里博(Ribot)时期以来,法国心理学者一直专注于异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比奈甚至宣称,病态心理会放大某些背离正常的行为,使其变得难以捉摸;而如果把这些行为单独拎出来的话,它们就好理解了。另外还有一位叫皮埃尔·让内的法国心理学家。他在萨佩特雷里工作,几乎毕生都奉献给了对心理病理过程的研究,而且卓有建树。不过,最能清楚说明潜意识的存在的,恰恰是异常的心理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支持潜意识这个假设并对此予以激烈辩护的,就是医疗人员,尤其是精神疾病领域的医师。

在法国,心理病理学的发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使之接受了存在“潜意识”过程的观点。与之相反,在德国是心理学丰富了心理病理学,向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方法,不过心理学却没有从心理病理学那里借鉴到对病理现象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德国的科学领域心理病理学研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法国的发展道路。除了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关注之外,心理病理学研究还成了医务人物的一个课题。他们的专业工作迫使他们不得不去理解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样,后来就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技术,即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潜意识的概念在这个精神分析运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要远大于法国学派的发展,因为后者更关注潜意识过程自我表现的各种形式,而不是其诱因及其特殊内涵。15年前,在没有弗洛伊德学派的参与下,我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潜意识过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阐释了那些有可能表现这些过程的方法。后来,通过跟一些学生的合作,我还阐明了潜意识过程对于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意义。

这些发展一开始纯粹都是医学领域的,因此潜意识的概念带上了根源于自然科学的色彩。在弗洛伊德学派中,这个概念一直是一个纯粹的医学概念。根据这个学派的观点,人,作为一种文明生物,不可能表现出大量的本能冲动和愿望,而原因就是在于这些东西不容于法律和道德。因此,只要一个人愿意去适应社会,他就会迫使自己去压制这些愿望。认为人有各种愿望的假设是完全有道理的。任何时候,只要稍微诚实一点,这一点就可以从每个人的身上得到证实。不过总体而言这种领悟只能证实一个一般性判断:即不容于社会和为社会所不许的愿望是存在的。

尽管如此,经验表明:当谈到个体案例的时候,情况是极为不同的。这也就非常明确地说明:由于人会去压制那些不允许产生的愿望,就会导致砌在产生愿望和意识到愿望之间的那堵薄墙轰然倒塌,从而使愿望成为潜意识。愿望会被遗忘,或者——如果这个人去寻找任何动机的话——其位置会被一个大致合理的理由所取代。

一个不允许产生的愿望成为潜意识,这个过程就叫压抑。它不同于压制,后者的前提是这个愿望会一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不管是由愿望组成还是由痛苦的记忆组成,这些不相容的内容尽管会受到压抑,遭到遗忘,但它们依然存在,而且它们不为人所察觉的存在会影响到意识过程。这种影响会以对意识和正常功能的怪异干扰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神经性障碍或心因性障碍。

很特别的是,这些干扰不仅仅会作用于心理过程,而且还会扩展到生理过程。正如让内所强调的那样,当它们作用于生理过程的时候,受到干扰的从来都不包括生理功能的基本成分,而只会是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对这些功能的自发运用。比如说,营养功能的基本成分在于吞咽这一动作。

如果说不管是吃固体食品还是液体食品都常常会哽住,那么这是一种解剖学障碍或器官障碍。但是,如果只有在进食某些食物或在某些就餐点时会哽住,只有当某些人在场时会哽住,或者只有在处于某些情绪之中时才会哽住,那么这就是神经性障碍或心因性障碍。因此,心因性障碍只会在某些特定的心理条件下对进食动作产生影响,而不会在身体条件下产生影响。

这种生理功能的障碍在癔症上尤为常见。还有一种常见的病,法国医生称之为精神衰弱。在这种患者身上,纯粹的心理障碍取代了生理功能的障碍。这种障碍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比如强迫意念、焦虑状态、抑郁、情绪、幻想、病态情感和冲动等等。我们发现这些障碍的根源都是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即那些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内容。在这些纯粹的实验性发现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这个概念:即潜意识是所有不容于社会、受到压抑的愿望的总和。

……不仅如此,我还说过,性是每个人的基本本能,这就足以解释著名的弗洛伊德理论了。弗洛伊德理论把任何事物都归之于性,它对潜意识的描绘使之看起来像某种储藏室,所有受到压抑和得不到允许的原始愿望以及其后产生的不允许的性愿望都储藏在那里。

尽管这种观点令人不快,但是,弗洛伊德把许多事物都偷运到性这个概念中去了,如果我们打算把所有这些事物都挖掘出来的话,我们就必须公平地来看待这个观点。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弗洛伊德大大地扩展了这个概念的界线,使其远远超过了所允许的界限。对于弗洛伊德实际上所指的意思,一个更好的词是“性爱”。

在古代哲学中,性爱代表着能渗透万物的爱神,是创造和繁衍的力量。“性”是对这种力量最不雅的一种表达。尽管如此,如今性这个概念已经被创造出来了,似乎又有着确定的界限,所以人们甚至不愿将“爱”视为其同义词。不过,在弗洛伊德的文章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轻易地看出来,在他仅仅谈论性的时候,很多时候其实他指的都是“爱”。

……如果我们摒弃那种将潜意识不加区分地完全解释为性的理论,用一种心理能量观点来取而代之,我们就必须说:潜意识包括了没有到达意识阈值的所有心理状况,那些能荷不足以让其维持在意识之中的心理状况,或者那些只能在将来到达意识之中的心理状况。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描述潜意识应该是如何组成的了。我们已经把对压抑的认知作为潜意识的内容了,另外我们还必须加上所有我们已经遗忘的事物。

一件事物被遗忘了,并不意味着它就消失了;只是说这个记忆已经变成了下意识。它的能荷太低,从而无法出现在意识中了。但是,尽管在意识中遗失了,它并没有在潜意识中消失。如果说这只不过是一种表述方式的话,自然就会遭到反对了。我想用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意思。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另一个看了1000本。在10年之中,第一个人只是仅仅活着而已,第二个人读了1000本书。我们把这两个人这10年的记忆都抹去。现在两人都同样地无知了,但是我们每个人还是可以判断出来他们之间谁曾经读过书,并且,注意,读懂了这些书。尽管阅读的经历遗忘已久,但它依然留下了痕迹。我们从这些痕迹中就可以发现过去的经历。这种间接但持久的影响源于印象的固着。虽然这些印象再也无法到达人的意识中了,但它们依然被保存着。

除了被遗忘的事物之外,下意识知觉还构成了潜意识的部分内容。它们可能是没有达到意识听力刺激阈值的感官知觉,或者是处于视觉次要领域的感官知觉;也可能是统觉,也就是说内精神或外部过程的意识。

所有这些材料就构成了个体潜意识。之所以称之为个体,是因为它完全来自个人生活。因此,任何事物一旦成为潜意识,它就会被由这些潜意识材料所构成的关联网所吸收。高密度的联想性关联转变或上升为意识,就能以灵感、直觉、“好主意”等形式得到复制。

不过,个体潜意识的概念还是无法让我们完全把握潜意识的本质。如果说潜意识仅具有个体性,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就完全有可能把一个精神失常者的所有幻想都追溯到个人经历和印象上去。毫无疑问,这些幻想材料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简单归因于其个人历史的,但是还有某些幻想让人无法在其过去的历史中找到根源。那些都是些怎样的幻想呢?用一个词来说,它们是神话幻想。它们的内容与任何事件或者经历都毫无关系,只与神话故事有关。

如果说这些神话幻想不是来源于个体潜意识、因此也不是来源于个人生活经历的话,那么,它们又是从何而来?毫无疑问,它们来自大脑。确实,它们是来自大脑,但不是来自个体的记忆痕迹,而是来自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这些幻想总是别具新意,非常有创造力,就像新发明一样。

很明显,这些幻想来自大脑的创造活动,而不仅仅是源于其助记活动。除了躯体之外,我们同时还得到了一个具有高度差异性的大脑,这个大脑携带着它的整个历史。当大脑进行创造的时候,它就是从这个历史——人类历史——当中进行创造的。

对于“历史”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我们“制造”的历史,我们称之为“客观历史”。大脑真正的创造性幻想活动跟这种历史毫不相干,只与年代久远的自然历史有关系。这种历史是自鸿蒙以来以生命的形式传递下来的历史,也就是大脑结构的历史。这个结构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就是人类的故事:死亡与重生生生不息的神话,同时也讲述着多如繁星般穿梭于这个未解之谜的人们的故事。

这种潜意识深埋在大脑的结构之中,只会通过创造性幻想这一媒介才会显露其未灭的存在,它就是超个体的潜意识。它在具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复苏,把自己展现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在思想者的灵感里,在潜修者的内心经历上。超个人的潜意识通过大脑结构而传播,就像一种无远弗届、无所不在、不所不知的精神。它对人的了解不限于此时此刻,它也了解人的过去;它了解神话中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与超个体意识或集体潜意识的关联意味着人对自身的延伸;意味着个人存在的死亡以及在另外一个新空间的重生。……

……事实上,过于精巧或者过去荒诞的阐释是无法让我们去了解自己的潜意识的。……

我认为,我们确实应该严肃对待潜意识的问题。基督教有着强大的向善强制力,又有巨大的道德力量。这不仅仅是有利于基督教的论据,而且也证实了基督教受到压制和压抑的对手——反基督教的野蛮因素——的力量。我们的内心存在一些会反抗我们的东西,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许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危险特质,而且也是一笔契合的宝贵财产。这仍然是一笔未曾被触及的财富,是一个尚未腐蚀的宝藏,是年轻的标志,是重生的热忱。

不过,如果仅仅因为看到潜意识的正面特征,把它视为获得启示的一个源泉,从而去重视潜意识,那么这从根本上就是大错特错了。就其根本而言,潜意识是过去的世界,是由意识态度的片面性激发而成。有些因素在个体的意识存在中作用甚微,一旦生活片面地走向某个方向,生物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在潜意识中把这些因素积聚起来。因此,作为对压抑理论的补充,我提出了潜意识补偿理论。

潜意识的作用就是对瞬间的意识内容进行补充。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潜意识会发起反抗,因为有时候潜意识倾向也会与意识倾向不谋而合,也就是说,意识态度会接近于最佳结果。意识态度越接近于最佳结果,潜意识的自主活动就越会减弱,其价值就越会下降,在达到最佳结果的时刻,其价值会下降为零。

因此我们可以说,只要一切顺利,只要一个人所走的路对他而言是其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结果,潜意识就无从谈起。在我们的时代,我们会探讨潜意识,这就足以证明现在的一切事物并非都是井然有序。对潜意识的讨论不能完全推给分析心理学家。这种探讨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在麦斯麦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最初的一些迹象。

确实,那时候人们不是说潜意识,而是说“动物磁力”。这只不过是重新发现灵魂力量和灵魂物质的原始概念,这些东西由于古老思想形式的恢复而从潜意识中复苏。动物磁力说后来旋风般地席转整个西方世界,最终导致人们再次接受拜物信仰(将生命赋予无生命的物体)。

……那时候同现在一样,一切都处于无序状态之中,潜意识挣脱樊笼,带回了那些埋葬于远古时代的东西。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令人无可避免地想起了那个时期。如果说这两个时代有所不同的话,也许就是那时候心理的混乱程度还不如现在明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