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中百误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第三部分就是和大家一起开始《医中百误歌》的学习。

医中百误歌从医家误开始,列举了医家的21种失误。前四句是引言: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

漫说:别说,不要说

肘后: 古人出门时把常用的书装在囊内,囊带挂在肩上,囊身附在手肘之后,称为肘后,也就是随身携带的。晋代葛洪尚著有《肘后备急方》,亦常简称为《肘后方》。所以肘后一般多指医书或药方,这里的“肘后”系指常用的药方。

金丹:形容很有效验的药方或治法。

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一斑:此喻医误中的一小部分。这个典故来源与《晋书·王羲之传》“此即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误,不要以为医生的处方都是灵丹妙药。这里先将医生容易发生的失误从头说起。一一指出并分析明白,就能了解大概的情形。

稍微扩展一点,关于医生的失误,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明确的记载。三年制的课堂上徐老师就给我们讲过《疏五过论》和《徵四失论》,疏五过论中详细分析了医生临证上的五种过错:一是不知病情,二是不知补泻,三是不善诊脉,四是不注意疏导病人的情志,五是不深入探求起病根源。《徵四失论》还专门讨论了医生临证失败的四个原因:诊病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此其一,医术粗疏,盲目施治,此其二,不了解环境、体质、饮食、性情,此其三,不究病因,但凭持脉,乱定病名,此其四。

这些医家误就像佐药,给我们敲一下警钟,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当医生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接下来是第一误,辩证难: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症似三山(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治病必求其本,须从起根处看明)。

根源:根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源是指水流所从出的地方

三因:三因之说,始见于《金匮要路》, “千般疚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塞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则是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的六淫侵袭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所伤为不内外因。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凡病之来,不过内伤、外感与不内外伤三者而已。内伤者,气病、血病、伤食,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外感者, 风、寒、暑、湿、燥、火是也。不内外伤者,跌打损伤、五绝之类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的失误,在难于辨识病证。分辨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引起的病证,好似三座大山,而三座大山又派生出千万条支脉,对疾病的根源应当仔细辨识明白。

我们之前讲过的典故“对证下药”也是这个意思,只有辩证正确,才有可能正确用药,药到病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