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个普通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仅仅是点映,就已经在豆瓣评分得到了9.0的高分。它所获得的盛誉一片这里姑且不论,我想讨论下,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的些许思考。



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就是真假格列宁的定价差别,也正是由于“天价”和“平价”之差而有了后续各种事情的发生。

印度德列宁是有真正的疗效,所以它虽然不合法,既是假药,也是真药,成本才五百。正版德列宁的研制者——瑞士医药公司,完全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批量生产,缘何他卖三万一瓶?

别忘了,印度德列宁是仿制的,如果没有正版德列宁,仿制的德列宁也不会出现。研发出德列宁的瑞士医药公司,前期可能投入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美金,他卖三万一瓶有错么?没错。他需要将前期的资金收拢回来,这样他才能在高额利润之下继续研发新的药物造福人类。

同时,我们普通老百姓吃不起这种天价药物,吃五千到后来五百一瓶的印度格列宁有错么?也没错。就像电影中警察将病人都聚集起来调查假格列宁源头时,那位大妈说的话:我只是想活下去。

这个世界中,很多时候,都会这样:你也没错,我也没错,但就是充满了矛盾,无奈却现实。

药神中的“生意经”

电影里,有三种商人:

第一,卖出天价正版德列宁的瑞士医药公司,代表正统,合法并且有充足的实力进行维权,典型的资本运作。

第二,心黑的假药贩子张长林,阴狠狡诈,为赚钱不择手段,一个纯粹的“商人”。

第三,神油店老板程勇,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机缘巧合靠着卖印度德列宁发家致富,而后有自己的工厂,月入数十万,这别说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也已经超过大部分人的收入了。而后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

资本运作没什么借鉴意义,这里暂且不谈,我想谈谈张长林和程勇。

低买高卖永远是经商的铁则。就以做商人来说,张长林和程勇都是成功的。但是,虽然成功,他俩却还是有分别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长林是个典型又纯粹的“商人”,为赚钱不择手段,阴狠奸诈,将印度格列宁定价两万一瓶,仍旧是天价。心黑的他大赚特赚,却没有得到民心,落的个四处躲藏,日夜担惊受怕,而后被捕的下场。

程勇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是想赚钱,但他除了是商人,他还是个人。他将印度格列宁定价五千,普通百姓已经可以接受了。赚了一笔之后,他利用这笔钱开了个工厂,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而后为了病患,自己贴钱将印度格列宁以五百的价格销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尽得民心。也由此,我觉得,如果做生意,还是做程勇这样的“生意人”,可以长长久久,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程勇为什么能成功呢?是因为他胆大心细?还是因为他遇到机会并且抓住了机会?不,都不是。他是被逼的。

电影开头,程勇胡子拉碴,开着没什么收入的神油店。因为没钱交房租,他的店被房东封掉;因为没钱养活儿子,他的前妻要将孩子带到国外,他只能徒劳的将愤怒发泄在律师身上;因为没钱治病,他只能将生病的老迈父亲拉回家里,不给他做手术。他已经走投无路,陷入了绝境。

​很多白手起家而成功的商人,梦想固然有,但真深究起来,其实是被现实逼迫而已。只有在陷入绝境以后,你才能放手一搏,逼着自己胆大心细去冒险,逼着自己抓住任何眼前的机会,逼着自己解决问题,逼着自己去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商人还有一个特质:永不服输。就像电影中的程勇一样,一切没了就从头再来。我不禁想起来《南极之恋》赵又廷饰演的那个“土豪”,在绝境下,拼尽全力博取生机,而不是像科学家一样看到绝望的事实就真的绝望了。 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我觉得,逼着自己去拼,也能拼出新的海阔天空。

药神中的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王阳明则觉得人无善无恶。其实,懵懂的婴儿哪有善恶,他只有天性,饿了要哭要吃奶这么一种天性。复杂的人性,只存在于成年世界。所以我觉得,也许人刚开始是无善无恶的,但随着成长,人就变得有善有恶了。

比如电影中的黑心假药贩子张长林,在被捕的时候,社会老油条的风范尽显无疑,警察也被他耍了,可是他没有供出程勇。全程都是“人性恶”的他,显现出“善”的那一瞬间,反而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感动。比如警察队长在追查假药源头后向局长请辞,他的性善让他无法继续,可是职责在身,又不得不继续。比如主角程勇,在钢管女郎思慧家里,可以预见的会是一段激烈的床戏(虽然不会放出来),但是由于看到了思慧患病的女儿,程勇欲望尽消,自己回了家;在刚开始程勇略带狰狞的说出那句“命就是钱”的台词时,他似乎和张长林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的人性善让他有了后来的举动,拯救无数患者的他成了神。

。。。。。。如此种种,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丑,一半黑一半白,狼性(代表恶)和羊性(代表善)彼此纠缠而又矛盾着达到一种平衡——普通的我们 。

药神中的情法之争

情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情?这个争端可以说是自古有之。其实法的初衷,就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情”,只是随着社会发展,法成为了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那么情法有矛盾时,由于国家机器的权威性,法是大于情的。就像《药神》中,程勇最后仍旧被捕一样。无数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依法,国家才能安稳发展,依情,国家一定是会乱套的。但,法是会跟着情而完善的。《熔炉》推动了韩国的法,而天价格列宁推动了我国的医保。所谓“酌情”,莫过于此。

也由《药神》我们看到, 法虽一时无情,长久来看胜有情 。当民情到达一定程度时,法是会向多数的情妥协,对自身进行完善的(少数服从多数)。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