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处于山海关外,历史上是关外民族!可东北话为啥接近普通话?

如题所述

因为东北人的种早就变了,由于大量关内移民,现在大部分东北人都是汉人,而且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也确实如此,咱东北人的父系基因汉族O2占比比南方(长江以南)那些成天吹嘘自己的纯种汉人纯多了

其实真正的普通话不是北京地方话,北京地方方言并不能代表普通话,真正的普通话发源地应该是:黑龙江的哈尔滨话,我说的说法对否,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你说的对,是接近普通话。个人认为没成为普通话的根本原因,在于平翘舌不分。

比如我吧,91年大专毕业,按理说文化程度还可以吧,但是,我就平翘舌不分。到商场买某品牌乳液,一看298元,心想上某宝看看能便宜点不,就用新买的华为手机上网搜乳液二字,结果怎么都没搜到,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也不管贵不贵了,直接买一瓶走人。过后,还摇处和人说,华为手机什么破输入法呀,字都不全。人家狐疑地问我,啥字没有呀?我说乳液的乳呗。人家说你咋拼的?我说,lu。人家说,还鲁呢?那是ru乳。

我发现,就在我们辽宁这旮瘩,平翘舌不分的还大有人在。那天,我从人民大厦游完泳出来,就见停车场门口支着几个摊位,一个喇叭反复播报着:酱牛又、酱zu 爪、炸黄花鱼,素丸zhi、又丸zhi、zu皮冻。你知道不?平翘舌不分,自己说还不觉得啥 ,听别人嘴里说出来,那是特别 搞笑 。我和老公相视一笑,一口同声,走,买酱牛又去[捂脸]。

同事们羡慕我五笔打得快,其实,他们是不知道呀,要是能把平翘舌叫准了,用拼音打个字不用写一退二的,谁还费劲吧里地背什么劳什子“土十二干时寸雨……”呢[捂脸]

这个回答有点跑题了哈。见谅哦。

东北有一条“辽东边墙”,那是明代修筑的外长城,西起山海关,东至辽宁宽甸鸭绿江边。辽东边墙以南,是明朝实际统治的故土,那里的东北人说话有明显的口音。辽东边墙以北,虽曾属于明朝的势力范围,但始终没有成为驻军、派官、收税三要素俱全的领土,为游牧渔猎民族所占据。清朝建立以后,特别是开放柳条边以后,大批山东河北河南等各地农民纷纷闯关东移民,主要到了地广人稀的辽东边墙以北。五方杂处之地,相互交流最便捷的只能是“官话”,于是,便形成了非常接近普通话的东北话,更准确的说法是“北部东北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要是五湖四海汉人到一起,肯定通用普通话,比如部队、兵团、特区、国企等!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特别是在目前,很有现实意义。

东北,在中国的 历史 上,一直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原住民,除辽宁南部,有些汉族部队驻屯营、哨,和少量的居民点。沈阳以北、吉、黑境内,只有很少的居民,都是满、蒙、朝鲜、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赫哲…等少数民族。根本就没有统一的语言。谈不上什么“东北话”!

满清入主,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宗“龙兴之地”曾经严禁汉族人进入东北内地。为此,调集重兵,从四平的山门镇,直至舒兰的亮甲山修了一条《柳条边》。并驻军镇守,禁止人民随意进入“边里”,使东北更加闭塞。

直至康乾以后,清廷日渐衰微。“边禁”废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量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闯”入东北。方始建立起零星的居民点。东北大地上才开始流行,各种腔调的汉语方言。东北的地名,除了辽南一些古城,凡 历史 在200年以上的,几乎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如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前郭尔罗斯、伊通…等。

关内多省的居民,逃荒来到东北,南腔北调的语言发生了碰撞。在交流中为了让对方能听懂,自然而然的有了趋同的意识。彼此之间压缩了自己特异的音调、摒弃了独特的土语。形成了一种音调虽有差异,但彼此都能听懂的共同语言。这就是《东北话》的前身。这种语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还可见孑遗:很多人说话还带着音调,当时还可以从讲话的特点,明显的区分谁个是河北人,谁个是山西人…。

《东北话》真正的形成,和统一,缘于“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伪满洲国。当时的满洲国“执政”爱新觉罗·溥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讲话是一口纯正的“京片子”。他又带来了一大批,操着纯正北京话的清廷遗老。在钦定“国语”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们习惯的北京话。作为当时的官话推广开来。当时的市井流行语言虽然南腔北调,但是和北京话是完全可以顺畅交流,没有障碍。因此在政令的约束下,全部开始向官话靠拢。形成了官话语言的“正统”意识。经历了几十年的“淘洗”才成就了,以北京话语音为主、夹杂着山东、河北…方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东北话》。东北统一语言的真正形成。具体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初期。

所有的语言,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东北方言亦然如此,虽然当时的东北话,已经与国家推行这普通话非常接近,交流顺畅。但是,当时东北的流行语言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与今天人们听到的东北话差别巨大!东北人的国家观念很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能自觉的摒弃方言土语。主动、自愿的接受、学习、使用国家的统一语言。这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话》。

总结:一、东北话是纯正的汉语。是冀、鲁、豫、晋等中原方言杂揉而成,其 历史 不足200年。

二、曾经有人,在网络上把《东北话》说成是“满语”,这是非常荒唐、无知的,没有任何根据。是某些人出于险恶政治需求的胡说。

三、《东北话》也在不断的发展,与七十年前,已经面目迥异。《东北话》诞生以来就不断的向普通话靠拢。以后可能会完全融合于普通话之中,再无痕迹。

啥很像,当年差点就把东北话作普通话,不过今天看来,东北话就是一口口音严重的普通话。

移民地区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一开始说话不一样,后来为了相互勾通,说话趋于一致,东北地区是的人大多数来自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以及全国各地的官话地区的人群。例如,新疆建设兵团来自全国各地,说普通话的也很多,并且很纯正。深圳也是个移民城市,来自附近省市的人群多,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他们也说的是普通话。内蒙中部和西部,陕西北部,河北西北部是来自山西的移民多,山西省各地的方言土语很不一样,到了这此地区,虽然说说带有山西口音,慢慢地趋于一致,说话带晋语,属于山西文化,爱听山晋梆子和二人台。上海人多数来自江苏渐江地区一带的多,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逐渐地说普通话人群多了。台湾人也是来自福建省的人多,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原著民不太多,为了勾通,说普通话在台湾成了通用语。多数移民城市说普通话的相对比较多些。

明朝普通话是南京话。秦朝是陕西话。清朝普通话就输东北方言改良版。因为清朝发源地在东北呀。东北话有不少与满语有关联

东北是满族的故乡,从它的前身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明末的满族,原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黑龙江、松花江、长白山乃至赫图阿拉一带。而东北地区北到贝加尔湖,东到鄂霍次海,西南到燕山山脉,南部的大海更使东北人望洋兴叹,只有辽西地区一条入关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今天的东北高铁分布图,不管辽宁及黑龙江的高铁多么发达,但是最终都只能从山海关憋憋屈屈的出关。至于,出京师,沿承德北上的京沈高铁的开通运营时间则一推再推。

虽然东北的土著民族是东胡、秽貊和肃慎,但是随着 历史 的演进,现在东北人的主体民族还是汉族,总人占全区88%,多是明清以来移居东北的山东人、河北人。当年,他们并非出于对东北的憧憬,而是由于生活的重压和躲避战争,他们结队来到了东北,成为东北的开发者。

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就会和原生民族有了经济的、文化的、战争的、通婚的、政治的广泛接触和交流,相互吸收和包容,兼并和同化,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习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

东北地区虽然广袤,不像南方十里八村的方言各不相同,但是,东北各地的方言也有明显的差异。沈阳人和长春人相比,长春更具有东北方言的特色,哈尔滨人几乎和普通话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别了,而锦州话尾音上扬,说话像干仗。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村更接近原始方言,但是也基本被普通话攻陷了,所以《刘老根》、《乡村爱情》中的台词几乎全国都听得懂。

东北话这所以形成今天这个样子,虽然离不开兼收并蓄中原文化的过程,但是,大清王朝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努尔哈赤的子孙把满洲话带到了北京,带到了朝堂,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让普天之下都说满语,而是他们都会说一嘴流利的汉语。而就在相互文化侵袭之中,汉语也就不由自主地掺杂了不少的满语。

最终,一种让满族和汉族都听得懂的语言诞生了,它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它跟全国各地的语言一样,起初都是一种方言。中华民国成立时,委员们商讨以何种语言为国语时,结果在粤语和普通话票数相同的情况下,孙中山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普通话,这才有了普通话的今天。

山海关外再北去,汉朝驿站三十地。

贝加尔湖第一数,当年苏武归朝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