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过端午节?

如题所述

1、舟竞渡趣味盎然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流传至今两千多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仍在延续。和现在一样,在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古人过端午的记忆。

端午节闹龙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是日,古人举行龙舟竞渡,并向水中投粽子。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端阳节闹龙舟》就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画面上六个儿童乘着龙舟,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其中一个单脚立在龙头之上;几位妇人在岸上观看,充满生活情趣。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的粽子也离不开船只。山东博物馆的“秦汉——明清展厅”中摆放有一艘明代漕船,这艘漕船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运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

2、画作之中寓意美好


在古代,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带有美好寓意的年画,祈求平安康健,无病无灾。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张天师》就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午瑞图》也描绘了古人过端午节的盛景。这幅画由清代宫廷画家朗世宁创作,画中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因而画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民间有使用艾蒿、菖蒲的习俗,宫廷也有此风。

古时端午有驱邪防疫的习俗,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喝雄黄酒自然也是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清青釉酒令杯雕琢精细,釉质透明匀净,棱角转折分明,杯内中心塑一老者,长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态自然,是端午饮酒的代表性器物。

3、挂艾熏香祈福圆满


端午一到,夏至亦已临近。民谚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草除了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楣之上的装饰品,自古还是人们用来熏香的天然香料之一,并且在沉香等油脂类香料出现之前,一度被人们广泛使用,用以夏季驱虫避害。

古代的熏香用具中,香炉造型多种多样。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博山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此外,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明掐丝珐琅缠枝宝相花双盖炉也是熏香的器具,其造型精巧,珐琅颜色纯正,色泽蕴亮,以蓝珐琅釉为地,掐丝工艺精湛。

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天气越来越热,雨水逐渐增多,许多昆虫都会出来活动,因此民间在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后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在古代,人们也常常通过佩戴挂坠等装饰品以求祈福圆满。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既有葫芦的形态,又采用玉石为原料,蕴含着双重美好寓意。

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长13.5厘米,宽9.34厘米,高6.22厘米。葫芦上部还雕有两只鸣虫,似振翅鸣叫,活灵活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资讯-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1

古人端午节的活动很多,有辟五毒、插艾叶、赛龙舟、包粽子等。因为五月初五这段时间气温渐渐升高,蚊虫蛇蝎肆虐,害虫滋生,于是人们需要辟五毒。

辟五毒的方法有很多,如沐浴兰草泡过的水以驱散瘟疫,将艾草做成人形和虎形,插在门口或放于屋内,把蒲草编织成的蒲人、蒲剑等悬挂在家中。还有很多活动,如采百药、踏百草、饮雄黄酒和在小孩子额头前画符等等。

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粽子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了许多花样,如筒粽。粽子也不仅自家食用,也用于馈赠亲友;不仅在端午吃,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夏季食品。龙舟竞渡则由普通的游玩和交通功能,渐渐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如荆楚等地以竞技比赛为主,苏杭等地以画舫游玩为主。

第2个回答  2023-06-25
古代人过端午节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包括:
1. 采摘兰草:用兰草煎水沐浴、除毒,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2. 赛龙舟:划龙舟驱散江中鱼鳖,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
3. 吃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4. 制作香囊:用朱砂、雄黄、香草药做成香囊,清香四溢。
5. 饮雄黄酒:用雄黄泡酒,可以驱虫避邪。
6. 悬挂艾叶: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7. 举行家庭祭祀:有些家庭会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8. 踏青: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踏青,赏花、垂钓、采药、游泳等。
9. 佩饰避邪: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避邪驱瘟的物品,如香囊、五色丝线等。
以上是古代人过端午节的主要方式,这些传统习俗至今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延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