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的思想不一定都错。孔子要恢复的礼,是西周的礼。从时序上看,西周在前,春秋在后,一个生活在春秋社会的人竟然向往西周的某种政治秩序,这自然是复古了。人们往往认为,过去的东西就是落后的东西,你孔子要捡起过去的东西,也就是保守,也就是倒退,也就是落后,也就是不思改革和不图新的进取。然而,人们评判事物的优劣是依据时间的先后还是依据事物的性质?这个问题值得大大研究一番。很明显,正确的评判事物的优劣应是依据该事物的性质而不能依据该事物出现或产生的时间的先后。有些事物,随着时间的前行,可能会失去它的优秀和先进价值,但有些事物,不会因时间的前行而失去它的优秀和先进价值。谁能保证人的思想行为完全和时间的前行同步?有时不仅不能同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会倒退。
就一个人的变化看,昨天他的道德人格比较优秀,但不能肯定明天和将来的道德人格优秀;就社会发展状态看,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显然不及盛唐时期那样的局面优秀;清朝末期的政治远没有清朝早期的政治刚健清明,不仅不清明,相反还腐败成风;宋代的辉煌远不及唐代的辉煌。时间前行了,一切都变好了吗?现在的一切都比过去好吗?看来不是这样。
春秋时期是一段漫长的黑暗历史。这个时候的社会情景和西周的社会情景相比,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我看是一种倒退。有权有势的人私欲横暴,强食弱肉,诸侯混战,攻伐不断,处处硝烟,处处战火,百姓过不了安定日子。一会这里弑死一个君王,一会那里杀死一个大臣,更有甚者,“子弑父,父杀子”的现象也不时出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描述这种景象:“兵四五出,常以众击少,以专击散,义之尽也。先卒四十五年,中国内乖,齐、晋、鲁、卫之兵分守,大国袭小。……中国之君,五年之中五君杀。”(《灭国上》)“诸侯力政,大夫专国,士专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礼。诸侯背叛,莫修贡聘,奉献天子。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孽杀其宗,不能统理,更相伐锉以广地。以强相胁,不能制属。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王道第六》)“是以君子以天下为忧也,患乃至於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攻侵伐不可胜数,……故谓之无义战也。”(《竹林第三》)孔子对春秋诸侯之间杀伐的结论是:“春秋无义战”。的确是“礼崩乐坏”了。
也就是说,春秋的战争并不是扶危济困,维护社会公正,抗击邪暴,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战争,而是称王称霸,以强凌弱,炫耀勇力的战争。不仅没有给黎民百姓营造安居乐业的局面,相反却不断将黎民百姓推进苦难的深渊。春秋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长达267年,如果把战国147年加上,这段烽火不断的历史时期长达414年。失去了和平,失去了安宁,多少人无辜的死去。老百姓常常因为战争惊恐不安。这是多么漫长的黑夜。有人说,这个年代百花齐代,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所以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