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传》?

如题所述

  关于施耐庵做水浒的目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表现豪侠义气,一个义字贯穿水浒全篇;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反封建思想,但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因为水浒传内容中反贪官不反皇帝,除了李逵说杀到东京夺了那鸟位,没有人提过反抗朝廷举行起义。可以说宋江他们只是山贼水匪,如果说和其他盗匪的区别也只是规模大些罢了,真正的农民起义军是方腊他们。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表现的是宋江集团对大宋朝廷、对大宋皇帝的忠义,毕竟杀官造反并不等于揭竿起义。
  以上观点只是从水浒传的内容分析、以后人的眼光评析,究竟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目的是什么,他没有和司马迁做《史记》一样留下明确的说法,也许只是为了娱乐罢了。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1]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0
  弃官专著书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以参考。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后来,施耐庵出外游学,并到江阴祝堂大户徐麒家坐馆。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施耐庵只得避开,又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为了避过战乱,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给顾逖去了封信,信里还附去一首诗:“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顾逖接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快给施耐庵回了信,并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带着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学生罗贯中,搭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赋联表心迹

  施耐庵觉得自己年逾古稀,要抓紧时间把书写完,于是又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还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从苏州迁来隐居此地,从事著书的心迹。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人寻找施耐庵,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非常高兴,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恭请。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老虎拼打,不禁哈哈大笑。施耐庵忙上前拜揖,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恭请师兄。”

  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席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参考资料:http://info.panaid.com/artical/content.asp?id=128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2-10
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
第3个回答  2007-02-10
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第4个回答  2007-02-10
因为他对当时的君主非常不满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