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指导幼儿自主学习

如题所述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指导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园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而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幼儿的主体活动来实现。活动区教学是作为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以强调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这一教育手段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的机会,通过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让每一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活动区中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并尊重幼儿在活动中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性地活动。幼儿是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总是以个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因此,教师应在区域活动中培养
幼儿的自主性。
一、 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为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应的世界和适应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只有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幼儿才能主动的发展。”这就应当为幼儿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可供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诱导幼儿主动寻求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在自主性实践中发展初步实践能力和初步创新能力。
幼儿时期,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的探索精神。只有新奇、生动、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才会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的开展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以及本班实际情况来创设新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尽量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幼儿容易接受的、喜爱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使其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一般情况下,每个班设置五至八个区域较为适宜。在设置区域时,应根据本学期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水平及个别差异性来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
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通过准备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活动,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机会进行探索,体验成功。如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120块甚至是200块的拚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就选择比较容易的,如60块、80块的拚图,这样能力大部分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二、 在活动中要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以后,就应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应该给予指导的“导师”:即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积极地探究环境、操作环境、发现并解决环境中的问题。教师应适时地指导、点拨,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
首先,教师给幼儿探究、操作环境的方法。在区域
活动中,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在活动中,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他们的行为是不系统的,尤其是新出现的活动区,幼儿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玩,那么教师就应该深入活动区进行指导。对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比如交往性活动区如娃娃家、小商店等,教师可以以妈妈、售货员、购物者的身份参与进行交流指导。而美工活动区、科学区,教师应以教师的身份做好示范指导。这样不但加深了幼儿对活动区性质的认识,也便于指导。幼儿在掌握了基本的活动方法之后,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活动、自主发展。
其次,在活动区教师应注意观察引导,因人施教。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较弱,在活动中难免遇到困难,这时
教师就应该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如在区域活动中,当观察到大多数幼儿会拚四块、六块拼图了且兴趣下降时,就应及时投放八块、十块拼图,来重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观察到某个幼儿碰到困难,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可适时给予语言、实物指导,引导幼儿继续活动下去。但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是开放式的、能激发幼儿思维、引起他们联想,要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去发现、总结,从而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性的发挥。
由于活动区这一教育形式,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一个区中了解这组幼儿的能力水平,对不同的能力的幼儿分别给予指导,又可以“跟踪”某一幼儿进行观察,看一看这幼儿共玩了几个活动区,在各个活动区的语言、行为表现,便于对幼儿进行研究分析,做到因人施教。比如,我在大班时,有一个幼儿对于等分概念掌握不好,于是我引导他进了认知区,针对它的情况进行指导,先让他玩尺子(可以对折的),让他在玩中发现尺子对折后两边一样长,然后我给他一张光电纸,让他做出一把可以折叠的尺子,他比着真尺子做了出来。我又按光电纸折痕撕开让他比,得出对折后分出两个相等的图形,接着我又给他各种形状的光电纸,让他按刚才的方法进行等分,这样,在
教师的引导下,他不但理解了等分,还对其产生了兴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的表现,应及时给予评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需求,由于区域活动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会产生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如果,幼儿在自己活动中取得成功时,教师应适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区域活动由于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在学习中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因此获得成功的机会多了,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机会也多了,使同伴了解他,他也了解同伴。这样,在和同伴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来了解自己,产生自信心,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另一个方面,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进行评价时,不应仅侧重于结果,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虽然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但经验缺乏,技能操作不成熟,使幼儿在
活动中水平显得稚拙、简单。但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充满兴趣,有创新意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限制孩子。如孩子在手工区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动物的造型,虽然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这些作品的质量不怎么样,但孩子在这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创意、充满着兴趣,他们尝试着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不管他们做的结果怎么样,教师都应用赞扬的语气来鼓励孩子的活动过程,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现有标准和常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受启发,幼儿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会有更多的自主、自由活动机会,从而使幼儿活动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三、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或等环境和材料
教师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引导,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地、经常性地对幼儿的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的基础上,应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谈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
活动区材料要随目标及幼儿能力发展而随时更换。当幼儿对某种材料已十分熟悉并失去了操作兴趣后,教师应及时更换和投放更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从而使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发展。
总之,教师在活动区中的工作应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活动区教学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的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