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善有善报”“傻人有傻福”,如果从来如此,便对么?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底,就是黄金。”一语道出善良珍贵的属性。

物以稀为贵,善良与黄金挂钩,不是说善良因不可多得而昂贵,而是予以善良肯定与赞美。毕竟善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房,只是有些人由于某种原因刻意将善良隐藏,露出兀不可犯的高冷,也便有了现实生活中或影视剧里时常出现的“刀子嘴,豆腐心”的表里不一。

善良是高尚的品质,因品质可贵而类比黄金。

生而为人,你我皆可善良。

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不像语言、知识,需要后天习得,善良是天性、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如家常便饭一样,平常而自然。所以善良具有自发性,往往是无意识的情感流露。这不经意的善良是人性的出彩之处。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当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此乃人性之复杂使然。就如毛姆所说,人性是很难估摸透的。

因此恶的存在令人性如何不堪,只要有善的一席之地,便不能将这人全盘否定。星星之火尚有燎原之势,善也会让通常意义上的恶人变得可爱。

不务正业的薛蟠终日走鸡斗马,游山玩水,有时还仗势欺人,但他对薛姨妈的顺从、亲情的呵护及不计前嫌、将柳湘莲当作好哥们儿的走心,是善良发挥作用的结果。

宁府的尤氏对于丈夫和儿媳的不伦恋,唯有忍气吞声。懦弱如斯,然而当她在凤姐生日前夕把份子钱退还给两个“苦瓠子”时,却是善良给予的勇气。

善良,使人深情,教人勇敢。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善良。

一篇名为“忘了自己被善待过”的文章写着,十多年前,“我”在郑州第一次坐投币公交,没有提前准备零钱而站在投币箱前不知所措。这时一个陌生女孩走过来替“我”投了五角钱,化解了“我”无助的尴尬。

陌生女孩帮助陌生的“我”,无任何目的,因为二人之间不存在交集,没有利益关系,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善举、尽她所能所传递的善良。

善良是不需要练习便已有之的能力,只要愿意,随时都可运用这一能力,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彰显人性之美。

虽然如此,有时人们将善良束之高阁,轻易不施展善的魔力。

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个中年人在公交车上问乘客有谁可以帮他换开零钱,无人应答。这让“本来可以”的小事变得希望渺茫,直至沦为失望、无望。

先不说中年人当时的感受如何,善良的缺失,却是冷漠和无情的蔓延。

依稀记得高一开学首日,烈日炎炎,我买了一瓶汽水解渴,但瓶盖怎么也拧不开。在我即将用尽洪荒之力时,旁边一个男生笑着走过来帮我拧开了汽水瓶盖,我很感激。

在我看来,他的笑脸是善良的幻化,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加灿烂。即便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想起那天被善良眷顾,依旧心存感激。

陌生人之间,有时候无需言语,一个善意的举动便能搭建沟通的桥梁,温暖人心。即使之后混在人群里,永无再见的可能,那份温暖会一直停留在心灵深处,不曾忘记。

这就是善的魔力。

为了不让善生锈、僵化、无用武之地,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多发挥善的能力,多一些真情和感恩,少一些冷漠和无助。

善良不是愚蠢,而是心甘情愿的选择

善良值得推崇,有些人却利用善良谋取私利,也便有了“人善被人欺”的现象。

或许发生过太多诸如“东郭先生”“农夫与蛇”的事件,善良被定性为愚蠢。人们对待善良开始小心翼翼了,以至于认为善良等于自取灭亡。

纵然人心阴晴不定,复杂难测,依然有人不假思索地践行善良,使得善良具体化,可视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一篇名为“表达善意”的文章里,“我”组团旅游时,一个老妇人带着一个小女孩走到“我”面前,问我借十块钱,给小女孩买水喝。老妇人说她也是来旅游的,不成想和旅行团走散了,一时联系不上他们。

当时“我”没有用理性分析对错,也不愿花力气探究真伪,即便导游先生劝“我”别上当,这一看就是骗人的把戏,“我”到底还是遵循良心的指引,塞给老妇人几张纸钞。

可能“我”被骗了,也可能“我”被人当成傻瓜,但那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因为善良让“我”心安理得。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如若感到不安,继而产生恻隐之心,其实是善良在“作祟”。

善良是一种选择,可以选择善良,也可以忽略善良的呼唤,等闲视之。前者能够抚平不安的情绪;后者却令不安积聚,让人在往后的日子里每每想起便受到良心的谴责,不安挥之不去。

所以有时候选择善良,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舒坦些,此心安处是善良。

善良不是交易,回报不对等也没关系

春秋时期,身为纨绔子弟的晋灵公生活奢侈,冥顽暴虐,因而宰相赵盾时常冒死劝谏。这让晋灵公烦恼不已,遂产生了杀赵盾之心。

一天,晋灵公召赵盾喝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等赵盾酒醉后就动手。

皇命怎敢不从,赵盾只得前去赴宴。路上,赵盾遇见一个厨子,他拦住赵盾说:“君主赏臣子喝酒,举三次杯,就可以停止。”意思是要赵盾切莫贪杯,喝完就溜。

赵盾心领神会,三杯酒下肚后转身走了。此时武士还未集合到位,晋灵公就命人放出猎犬去咬赵盾,多亏厨子把狗打死了。不一会儿武士追来,仍然是那个厨子挺身搏斗,最终救出赵盾。

原来,赵盾以前打猎时,曾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赵盾把随身带的食物送给他,但他只吃了一半就不吃了。问他缘故,他说想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赵盾深受感动,又给了他许多食物。他就是帮助赵盾死里逃生的厨子。

赵盾的善举在峰回路转中得到了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赵盾用吃食换得了生命救赎。

由此可见,善有善报,不是虚词,播下善的种子,开花结果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如果行善是为了获得善报,这样的善不是真正的善,而是将善视为交易,并通过善进行索取。

就如爱情,爱一个人,也希望那个人爱你,但勉强来的爱情不是真爱。爱情是“我爱你,与你无涉”。

善也是如此,它不是等价交换,而是通过行善使善找到用武之地,让施善者心安理得,收获助人为乐的喜悦,从而增加生命的质感。

电视剧《延熹攻略》中有一句“善欲人见,并非真善。”

是啊,到处嚷嚷的善不是真善,善良无需张扬,它是人人有之的人性光辉,静谧沉稳而有力量。

那些行善事不留名的无名英雄才是真善,他们不图回报,将善看作一种责任,用无声的行动发扬善的德行,低调却内涵满满。

所以“善有善报”“傻人有傻福”并非从来如此,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善与行善。

若用功利性的眼光看待,“善有善报”不免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仿佛善与善报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若用“无所为而为”的眼光看待,“善有善报”不一定成立,因为行善不是为了得到善报,而是因为善而善。

正如二战期间帮助669名捷克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的尼古拉斯·温顿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所说:

“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2
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还是比较对的,毕竟对于很多傻人而言他们不会去计较特别多,相对而言反而会更快乐,也会更幸运。
第2个回答  2021-04-02
我认为这一种是很好的,它会让人跟着自己的心理状态,会对自己做出的事来进行评判,所谓因果报应,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第3个回答  2021-04-02
我觉得是不对的,现在做好事也要学会保护自己,比如在路上帮助老人,要留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做善事不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傻人也不会有傻福,会被大家欺负。
第4个回答  2021-04-02
我觉得对,这是因为这些善良的人在帮助了别人之后,也会接受到别人的帮助,而且也希望人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