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以下各举例三个,从初中课本里找最好1,表示并列2,表示承接3,表示转折4,表示修饰

而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多种关系。如: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等。如: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等,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等。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④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如: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是为了”。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代词。代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后”用在句末,相当于“才”“这才”。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④“既而”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一会儿”。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何疑问代词,用法如下: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搭配语气助词“哉”“也”等。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仍更被驱遣,何言复还来。《孔雀东南飞(并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指处所和事物,相当于“哪里”“什么”。注意宾语前置现象。如:子何恃而往? 《为学》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③ 作定语, 可译为“ 什么”“哪”。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副词,用法如下: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夫子何哂由也。《论语·侍坐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何”介词宾语提前,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哉? 《曹刿论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4

你知道文言虚词“而”的主要用法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