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一切生活情况

恐龙是怎样进化过来的,进化时有什么特点呢,环境的变化特点年代,恐龙是怎样诞生的

在古生物学的发展早期,原认为恐龙是古代爬行动物的一个自然类群,在爬行动物的分类中,用恐龙目来包括所有的恐龙。后来,随着各类恐龙化石的更多发现和对恐龙认识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所谓恐龙实际上包括两类很不相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这两类恐龙的亲缘关系,甚至还不如蜥蜴和蛇亲密。很可能,它俩分别从原始槽齿类那里起源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这样,在分类系统上,原来的恐龙目被两支恐龙——蜥龙目和鸟龙目所取代,“恐龙”则成为通俗名称了。

按传统的观点,这两类恐龙是以骨盆构造不同来区分的。在鸟龙目的骨盆中,髂骨(也叫肠骨)前后大为伸张,耻骨有一大的前突延伸在髂骨下方。因此,从侧面看,这骨盆成四射型结构,即髂骨的前部、后部、前耻骨和紧挨一起向后延伸的坐骨和耻骨。这种坐骨和耻骨相接的排列方式很像鸟类的骨盆构造,所以鸟龙目有人也称鸟臀目。与此不同的,蜥龙目恐龙的骨盆是三射型的,即髂骨在上,不作前后伸展,耻骨在髂骨下方向下、向前延伸,坐骨则向下、向后延伸。这种骨盆构造,很像蜥蜴类的骨盆,所以蜥龙目有人也称蜥臀目(图29、30)。不过,近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两类恐龙的骨盆构造,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有时有“交叉”,上述的分类标准,只是一种传统的看法而已。自然,除骨盆外,两类恐龙之间还有好些其它方面构造上的区别。

最早的恐龙出现于距今约2亿2千万年前的中三叠世,化石还不很多。到距今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化石就多了,我国的禄丰龙、中国龙、芦沟龙、大地龙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前三者属蜥龙类,后者属鸟龙类。蜥龙类可分两大支,一支是虚骨龙类和肉食龙类,另一支是蜥脚类。虚骨龙类身体结构比较轻巧,骨骼中空,两脚行走,后肢强壮,前肢缩小,以小动物为食,芦沟龙、虚骨龙、似鸟龙等属此。肉食龙类为大型凶猛的恐龙,是恐龙中的残暴者,两脚行走,体重可达6—8吨,中国龙、永川龙、霸王龙等属此。它们以侏罗—白垩纪(距今2亿年到7千5百万年前)最为繁盛。与大多数恐龙一样,虚骨龙类和肉食龙类都在白垩纪末期(7千5百万年前)绝灭。

蜥龙类的另一支是蜥脚类,它们以颈长、尾长、四脚行走,身躯庞大,以植物为食为特征。它们有的体长可达50—60 米,体重30—50吨,是陆地上的最大动物,博物馆里最招徕观众的展品之一,侏罗纪最繁盛,我国的蜀龙、峨嵋龙、马门溪龙均属此。它们的最后代表也延续到白垩纪末期。

恐龙的另一大类——鸟龙类分四支,即剑龙、甲龙、鸭嘴龙和角龙,全都吃植物。剑龙的最大特征是背上有两行三角形的骨板,尾部有4牧骨刺,这些都是它的防御武器。这类动物四脚行走,身长约7米左右,脑子特别小,藉肩、腰部膨大的神经结,补偿脑子指挥之不足。它们主要生活在侏罗纪(距今2亿年到1亿4千万年前),少数延续到白垩纪早期(距今1亿多年前)也绝灭了,是恐龙中最早绝灭的一支。我国的华阳龙、沱江龙、乌尔禾龙属此。

甲龙顾名思义是装甲的恐龙,头部和身躯几乎全被坚硬的骨甲所包裹,活像一辆坦克车。尾端还有一块骨质棍槌,用以自卫。这类动物身长也7米左右,四脚行走,生活在侏罗纪到白垩纪,白垩纪末期最后绝灭。我国有天池龙、甲龙为代表。

鸭嘴龙和禽龙等合称鸟脚类,为鸟龙类恐龙的一支。这类动物身体成半直立式,两脚行走,前肢小,后肢粗壮。禽龙是所有恐龙中最早被记述的代表,牙齿甚像现在鬣蜥的牙齿。鸭嘴龙我国有青岛龙、山东龙等为代表。前者头上有棘,身长约6米;后者平头,身长约15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下颌宽扁,状似鸭嘴。再是牙齿数目甚多,每边颌上大约有500枚,密集丛生,总数达2000枚,显然是用于磨研植物的。这类恐龙也绝灭于白垩纪末期。

龙和恐龙

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很熟悉。我们炎黄子孙,经常自诩为“龙的传人”。龙在我国的传说极其悠远,早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算来距今已近3千年了(图 26)。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把龙视为“神灵”,并把它和“凤凰”、“麒麟”一起合称“三灵”,或再加上“龟”,合称“四灵”。通常,人们把它看作是 “治水”的神灵,因而有“龙潭”、“龙溪”、“龙井”等地名。旧社会,大旱之年,没有雨水,老百姓披麻戴孝,向“龙王”求雨。海边常遭水灾,经常建有“龙王庙”,祈求保佑。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杂说一》一文中,开头第一句便说“龙嘘气成云”。有云才有雨,雨是龙让下的。“龙不翻身不下雨”,不是有首歌也是这样唱的吗。龙,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真是神圣不可侵犯。我国的封建帝王为了愚弄人民,达到巩固王朝的目的,别出心裁,竟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他的言行是天的旨意,谁也不可抗拒。并在宫殿里到处刻上龙的形象,椅子上有龙,地上有龙,石碑上有龙,皇家公园里有九龙壁、五龙亭;甚至连有关皇帝的东西,也都加上个“龙”字,如“龙床”、“龙袍”、“龙颜”,他的儿子也是“龙种”,弄得神乎其神,好像他真是龙的化身似的。实际上,说透了,这不过是一种愚弄百姓、镇吓人民的手段而已。

但是,从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传说中的龙是不存在的。它的出现,是因在远古时,科学还不发达,劳动人民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还不认识,以为是由神明主宰着的,不能触犯,否则便会遭殃。于是结合他们习见的动物形象,塑造出“龙”等神灵来祭拜,祈求太平。据考证,秦汉时期龙的形象比较简单,基本上像条蛇。经长期的艺术加工后,到明清时,龙的形象便大为复杂化,最后成为腾云驾雾、若隐若现的五爪金龙了。就从这一点来看,也可说明传说中的“龙”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一种生物一会儿是这样的,一会儿又是那样的。据知,国外也有龙的传说,它的形象可没我国的漂亮,“身价”也远不及我国的高,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它作为一种破坏人们美好姻缘的“坏蛋”来处理,笔者就曾见过一幅“勇士刺龙”图(图27),可为见证。

既然,传说中的龙是虚构的,那么中药铺里卖的“龙骨”、“龙齿”又是什么?那也不是五爪金龙的骨头和牙齿,而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

总的说来,与传说中的龙相对的,科学上的龙主要是对爬行动物的总称,凡爬行动物,不论现生的、化石的,均可称之为“龙”,不是有一类现生蜥蜴名为“石龙子”吗。

爬行动物是5大类脊椎动物中的1类,继鱼类和两栖类之后在地球上出现,并从它那里分别进化出鸟类和哺乳类来。爬行动物是在距今大约3亿年前开始出现,到距今2亿年至7千5百万年前这段时间最为繁盛。当时陆上有恐龙、海中有鱼龙,空中有翼龙,千姿百态,济济一堂,称霸地球达 1亿多年!可后来它们衰落了,特别是在距今7千5百万年前,它们的大多数属种绝灭了,闯过此关而残延至今的只有龟鳖类、鳄类、有鳞类(蜥蜴和蛇)和喙头蜥类。喙头蜥类现今只生活在新西兰及其附近岛屿上,我们现在常见的爬行动物则只有三类。照此看来,恐龙只是“龙”(爬行动物)中的一部分,且只生活在陆地上(包括沼泽地区),没有上天、下海的。这一点经常有人搞错,误把翼龙、鱼龙也说成为恐龙。在此顺便纠正一下,翼龙、鱼龙等是“龙”,但不是恐龙。

恐龙大致在距今2亿年前,从原始爬行动物中进化出来的,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多年后,于距今7千5百万年前全部绝灭。“恐龙”一词是从希腊文dinosaur翻译过来的,原意是“恐怖的蜥蜴”,因为早期发现的恐龙化石个体常较大,看上去似乎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不一定都是大的,也有公鸡那么大的小恐龙。恐龙分两大类,每类中又分小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躯体硕大、颈长、尾长、吃植物的;有牙齿锋利、两脚行走吃肉的;有身上长骨板的,有头上长角的等等。我国是出产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各类都有代表,甚受国外有关学者重视。我国的恐龙化石也多次出国展览,为国家赢得荣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