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力士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最近热播的《杨贵妃秘史》中的高力士看上去很忠心于唐玄宗,还经常为他流泪,献谋献策,所以他的形象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吗?

是个好宦官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一生侍候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个皇帝。一说他是孤儿,年幼无依,各处流浪,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说他出生名门,幼年生活在广东,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后因父亲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进宫做了小太监侍奉武则天。由于某次触怒女皇而被赶出宫,困顿中遇见高延福,两人结下了父子之情。这两种说法中,我比较相信后者,依高力士的行事和性格,应该是幼年时见过大世面、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然,被赶出宫的小太监成千上百,为何高延福独独看中了他?多年后的位高权重,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赖于幼年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至于高力士在宫中风风雨雨几十年,怎样交结李隆基,成为其心腹,怎样帮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样尽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样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一段惊世骇俗的不伦爱情,不在本文章所议范围内,因为大家对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复,便是多此一举。
至于李白唤高力士脱靴,使杨贵妃研墨的故事,更是大家烂熟的桥段了。不过,李白诗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诗,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的一首“咏荠”: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定会遭人笑话,但是年过七旬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估计如今的年轻人都不认得这种黑觑觑的小东西。在开元盛世,吃野菜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为了裹腹,富人吃它为了换口味。所以,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当壮烈:“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色,说高力士听到玄宗死亡的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的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就冲着他对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面具化形象。
当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要老婆做什么?或许年轻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不过现在我的想法却不一样。妻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妻子和妓女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一个人生理的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的需要;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的,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的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的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的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的太监们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现在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杨贵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这壮观的玄宗泰陵边,有一个黄土堆,破败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这黄土下,长眠着玄宗最忠实的仆人――高力士。这个黄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或许是玄宗在做太上皇的最后几年孤苦时光中,终于想明白了那些当初甘愿为他当牛做马的奴才和大臣们,只不过是他荣华富贵的附带品,真正能属于自己的,便是和杨玉环的那场倾心之恋以及与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的主仆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寻,唯有力士还在遥远的巫州为自己流泪,所以在死前,玄宗亲点其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许,唐明皇生前赐给高力士的财富不计其数,但唯有这封遗诏,才真正显示了在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的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与之交心,与之荣辱与共的人。或许也是因为知道这个,高力士不愿让明皇在九泉下孤独,尽早赶了去,在地下再续这份只有他俩才明白的情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9

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扩展资料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 ,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孙。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轶事典故:保护玄宗

唐肃宗李亨继位后,玄宗李隆基当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一天,久雨初晴,李隆基到了勤政楼。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见到了李隆基,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当时李亨正生病,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私自下诏,将太上皇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

护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看到这种情况,李隆基很吃惊,好几次掉下马来,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马。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怎么敢如此无礼,你给我下马!”

李辅国赶紧下了马。高力士宣示了李隆基的旨意:“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于是李辅国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齐声喊:“太上皇万福!”纷纷向李隆基叩拜。高力士又说:“李辅国来牵马。”

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去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李隆基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

不久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都流放到瘴气多的地方,这都是李辅国下的假诏书。当时李亨病危,李辅国专权,他也怕西内李隆基再有什么变故。

百度百科--高力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9

高力士的为人,有三大特点:一是对唐玄宗的绝对忠诚;二是说话做事小心谨慎;三是政治方向正确。他所有的建议,都是从维护皇权和忠于朝廷的立场出发。正因如此,唐玄宗才对他十分信任,甚至对四方来表,都是先给高力士看,然后再呈报唐玄宗,而且一些小事,就直接由高力士来处理。不仅如此,唐玄宗还在很多家事上,都喜欢征求高力士的意见。

拓展资料: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幼年即被选入宫,为一个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作养子,故改名高力士。高力士由于协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政变有功,而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唐玄宗甚至曾说:“只要是高力士晚上在宫中值班,我就会睡得很安稳。”由此可见高力士之受宠程度!而且在宫中,唐玄宗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管高力士叫将军,皇太子则称他为二哥,其他王子公主则称他为阿翁,驸马更是称他为爷。

高力士因唐玄宗的宠信而在朝廷享有很高的地位,就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他。天宝初年,高力士就被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并进爵为渤海郡公。后来,他又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是正儿八经的正三品高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11
高力士一生,对唐朝有贡献,但也对造成安史之乱、国家动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文献资料表明,他有时候头脑倒比皇帝还清晰。唐玄宗曾想把天下事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外出,高力士极力反对,并说:“天下柄不可假人”。李林甫是有名的奸臣。高力士的主张,对保护唐玄宗的地位是有好处的。安史之乱时,高力士随玄宗避乱入蜀,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李隆基在蜀中听到后,高兴地说: “我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对此,高力士不同意地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尽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何忧,臣不敢闻命。”可见,他当时境界比玄宗还高。站在封建正统的角度分析,他倒没有专权祸国、图谋废立等不轨的行为,《新唐书》上说他:“生平无显大过”,也算公允。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地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地宦官。一个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么?或许年轻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不过现在我地想法却不一样。妻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地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妻子和妓女就没有什么本质地分别。一个人生理地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地需要;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地,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地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地。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地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地太监们迎娶地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地了。
第4个回答  2020-03-02

对的,你说的都很对

怎么祛斑,睡眠质量要保证:对于天然有效的祛斑方法,其实保证睡眠质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经常熬夜、睡眠不足、都会令肌肤加速衰老,加重黑色素沉着。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八个小时睡眠,让肌肤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自我修复,特别是晚上,是肌肤修复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完整的护肤后再睡觉啊!
防晒:防晒是祛斑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防止斑点反弹的重要因素,秋季的阳光不如夏季那么“热烈”但UVA的存在依然会令你变色哦,出门时,别忘了抹防晒霜,选择SPF值为15的就可以了,另外,出门也带上防晒衣,以备急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