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

如题所述

幼儿是家庭的牵挂,是社会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良好学习成绩的取得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幼儿的良好习惯应从小培养。习惯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做事乃至为人处世的惯有模式。良好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人的办事效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就能形成人的优秀品质,人的优秀品质决定着人的良好习惯,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个人的各种优秀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逐步转化成一种优秀习惯,这种习惯是人未来成功的必要前提,是快乐人生和终生幸福的重要保障。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可塑性极强,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紧紧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时段,帮助幼儿从小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对提高人的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的各种潜能是巨大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提供给幼儿适宜的环境和有益的教育影响,就会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较早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实践中,幼儿不知不觉地重复锻炼着各种行为,积累和发展着各种各样的习惯。这时成人对其作息、礼貌、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进行及时调控和指导,幼儿就会快速养成良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只有充分认识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才会齐心协力地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要全面明确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确立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拾玩具的习惯: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借用别人的物品要记得及时归还,物归原主。
2、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盲目攀比,爱惜物品、不浪费,懂得节俭、环保,学会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3、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按时用餐,不偏食不挑食,能独立用餐;用餐后能收拾餐具,清洁餐具,整理餐桌等。
4、文明习惯:主动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礼貌谦让;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自私不霸道;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遵守各种公共秩序与规章制度等。
5、劳动习惯:自己穿衣叠被;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等物品;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6、学习习惯:能专心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学习用品;喜欢阅读;会独立思考与创造;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
7、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时大小便,适时洗澡理发;不随地吐痰、乱扔废物和大小便;不乱涂、乱写、乱画;讲究用眼、用嗓、用耳卫生;讲究公共卫生和环境整洁。
8、说话习惯:别人说话不插嘴,注意倾听;想说话、敢说话、爱说话,会说话,注意音量和说话技巧,活泼大方,不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学习说普通话。
9、安全自保习惯: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懂得珍惜生命,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学习很多安全保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勇敢坚强。
10、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举止,与人和周围事物良好相处的行为方式,做事专心,有始有终……
11、人际交往习惯:主要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学习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12、其他习惯:要练习和养成坐、立、走的正确姿势;注意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注重吃饭、睡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触及的层面很多。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成长发育规律,依据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确立幼儿阶段性和长期性良好习惯的培养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要具体了解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探索幼儿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确立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
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各种机能发育还不太成熟,大脑思维活动还不够敏捷,他们主要是通过形象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的形象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幼儿思维活动常常难以摆脱直觉的束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到情绪的支配,不受理智的支配,情绪性强,高兴时就做,不高兴时怎么也不做。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自己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差。他们大脑机能较差,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比较迟缓,情绪波动较大,有些难以服持,不容易养成规律性的习惯。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但具有相当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只有了解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幼儿的习惯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
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难度由易到难,形式由简到繁,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习惯的养成非一人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不可揠苗助长。父母和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结构、智力因素、个性特征的不同和成长变化的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行为标准,进行辅导、培养和锻炼。
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极不稳定。俗话说:幼儿的脸,说变就变,时好时坏。因此,习惯的培养要从日常点滴做起,要有耐性和毅力,要坚持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
四是艰巨性,幼儿的年龄小,见识少,知识浅,好奇心强,判断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很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强,个人的承受能力还很脆弱。面对众多的幼儿,因材施教显得很脆弱:难以造就适宜他们兴趣爱好的教育环境,难以运用适合他们个性特征的先进教育方法,难以选择他们能够接受的有效教育手段。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五是复杂性,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本来就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况且幼儿的智力因素差别很大,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个人需求相差甚远,家庭背景参差不齐,生活环境大同小异,这是幼儿本身的复杂性。复杂性还有来自于家庭的、学校的、教师的、社会的影响,有益的和有害的同时并存。
只有具体了解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不断探索幼儿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确立较为奏效的培养方案。
第四要深入认识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影响,共同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创造有利条件和适宜环境
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第一学校。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之前,接触的主要是父母、保姆或其他家庭成员。可见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早期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在幼儿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家长千万不可轻视自己“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应该抓住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这个关键期,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此习惯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很长的环境,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使儿童和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这样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的榜样作用有时是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比如家长对自己的物品不在家中随意堆放,坚持洗手、刷牙、勤换洗自己的衣物,乐于读书学习、看电视有节制,对待家人和气、关心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方式产生认同感,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为更好地给孩子作出榜样,家长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如说脏话、做事情不专心、迷恋电视、酗酒抽烟、抹牌赌博等等。为此,父母之间要相互提醒,共同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有时,为培养孩子的某些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作出样子给孩子看,或与孩子一起做:如为培养孩子刷牙的习惯,家长一起和孩子快乐地刷牙。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甚至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家长必须承认和遵循这一规律。家长要有耐心,要以鼓励和欣赏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切记不可动粗训斥、唠叨甚至体罚,从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出错,允许孩子有反复。为提高习惯培养的效果,父母及其他家人必须形成一致性,切不可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时,家长要有坚持性,相信只要不断地引导孩子,一定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环境的创设有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在空间方面,一是房间应当保持整洁有序,给人以温馨、和谐和舒适的感受。二是室内物品的摆放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尤其要布置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随拿随放,用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处。为便于孩子记住各种物品的摆放位置,可以在橱柜上粘贴孩子能够看懂的形象标志。在时间方面,家庭成员要养成按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习惯,使家庭生活有节奏。这种稳定有序的生活秩序能够使幼儿形成相应的生活定型,便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沃土。幼儿从出生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人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形成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有教育意义的少儿电视剧、健康的少儿书刊、有益的宣传画、健康的广告、经典的音乐歌曲、美好的童话、有益的故事以及和品学兼优的人员活动等等,都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定型起到积极作用。相反,随意让幼儿接触品行不良的人、看不健康的书刊电视,沉迷网络游戏等而使幼儿形成一种畸形的习惯,要想进行矫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不可低估的社会环境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着严重的影响:左邻右舍时常闹不团结,经常争吵打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行为、成人们谈论的有关社会上一些打砸抢凶杀犯罪活动;看到的有关凶杀打斗的电影电视剧、录像、色情故事片等;幼儿接触到的、感受到的和亲身经历到的如果都是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多么坏的诱导。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幼儿习惯的影响是有形无形的影响: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美好、活动场所卫生等,对幼儿身心健康有益,对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益;如果人们随意破坏环境、不讲究卫生、随意乱扔垃圾、活动场所脏乱差等,这对幼儿习惯有深层次的腐蚀毒害作用。
因此,家庭和社会应着眼于幼儿的未来,主动配合学校担负起为了一切的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一切为了幼儿的神圣使命,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和合适的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五要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措施,拓宽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大熔炉。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使命。学校和幼儿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持之以恒地从细微之处加以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标杆。首先,幼儿教师要从自身做起,重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做得更好,为幼儿示范,为幼儿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凡事要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他人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尽力发挥幼儿榜样作用。教师要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得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做得不对的马上就会改正。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收拾玩具整齐、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谦让协作的幼儿提出表扬,也可以让幼儿们互相说一说、评一评,评出他们认为做得很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总之,用幼儿良好的榜样作用去影响、教育、鼓励其他的幼儿,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使他们养成好习惯。
正面鼓励,细心引导,耐心指导。教师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做事拖拉、不遵守纪律、完成任务意识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不可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的方法,其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应。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弱的幼儿,教师更要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从正面感化,以幼儿的某一“闪光点”作为切入点,让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带动自己行动的改变。
必要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逐步改正。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会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问题。如,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具体解决。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是很必要的。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幼儿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幼儿教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应该是多样性的:比如教师自身行为示范法、学生榜样熏陶法、故事熏陶感染法、图画故事教育法、环境熏陶感染法、游戏活动训练法、目标小花奖励法、反面例证对比法、说教劝导法、故事迁移批评法、目标层次训练法、循序渐进训练法等等。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为幼儿良好习惯的早日养成做出努力。
幼儿还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幼儿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要耐心,更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表扬引导为主,以关爱呵护为主,态度要和蔼,方法要恰当,言语要委婉,要尽量给幼儿留足面子,帮幼儿找台阶下,要学会实话巧说,实事巧转化,千万不能让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事情,妥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总之,慈爱心是正确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金钥匙,耐心是助推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灵丹妙药,责任心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法宝。让我们运用全新的理念,充满挚爱的激情,选用适宜的方法,营造和谐的环境,有效地感化幼儿,善意地进行纠正指导,让幼儿们的良好习惯早日定型,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步入成才的道路,为每个幼儿的成功人生奠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