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什么人最牛,太监最牛

如题所述

太监,又称宦官。
专指男子被阉割后,丧失了性能力,成为不男不女的阴阳人,烂屁股。
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太监一直被视为封建政权的毒瘤。
鉴于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唯恐宦官专权,于是在洪武十七年,老朱专门铸造了一块书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悬挂在宫门上。
但老朱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呕心沥血创建的大明王朝恰恰被耻笑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明朝自永乐朝太监逐渐得势算起,一直到崇祯皇帝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太监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
01、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马三宝,回族,云南昆阳人。
郑和出生于洪武四年,十岁时被进攻云南的明军副统帅蓝玉(就是那个给朱元璋带过绿帽子,被老朱以谋反罪五马分尸的一代名将)掠到南京,阉割成太监后,进了燕王朱棣府上当差。
靖难之役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郑和为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朱棣对他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金庸在修改《笑傲江湖》时,将“葵花宝典”的作者改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02、王振,大明王朝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太监

王振

王振(?-1449),汉族,河北蔚县人。
王振这货是个知识分子,识文断字,做过教官。但他觉得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有些不靠谱。于是便挥刀自宫,做了太监。
王振为人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命他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登基后,王振脱颖而出,逐渐专权,几年间便权倾朝野。
一代名相于谦,因为进京朝拜皇帝时没给王振送礼,便被他罗织罪名,关进了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死罪。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进攻大同。王振怂恿英宗皇帝亲征,结果英宗被瓦剌人俘虏,明朝20万军队被击溃,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碎了脑袋,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03、汪直,明朝第一个掌管皇城禁军的太监

汪直

汪直(?-1487),瑶族,广西大藤峡人。
汪直是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
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为在辽东监军有功,总领皇城京兵精锐"十二团营"。成为明朝第一个掌管皇城禁军的太监。其牛逼程度可想而知。
后来,汪直因为长时间坐镇辽东,与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了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到了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04、尚铭,明成化年间东厂总管太监

尚铭

尚铭(生卒年不详),汉族,籍贯不详。
尚铭曾担任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的主管。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曾做过司礼监主管。
尚铭很善长于欺压土豪、大款,这个太监非常贪财,为了钱,无所不做。
成化十七年,尚铭联合上林监丞李孜省弹劾西厂总管汪直,后来风光不久,便被李孜省给阴了。
李孜省向明宪宗上书弹劾尚铭,结果尚铭被抄家,本人被罚到孝陵(朱元璋的墓地)扫地,最后玩失踪不见了。

05、刘瑾,正德朝权宦,时人称他为"立皇帝"

刘瑾

刘瑾(1451-1510),原名谈瑾,汉族,陕西兴平人。
刘瑾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来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刘瑾曾在弘治年间犯过罪,赦免后走了狗屎运,被派去侍奉正德皇帝朱厚照,得到朱厚照的宠爱,数次升职,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大权在握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被称为“八虎”,刘瑾则为”八虎“之首。
当时大家称呼刘瑾为”立皇帝“,意思是“站着的皇帝”;称呼正德帝为”坐皇帝“,意思是“坐着的皇帝”。
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也未曾将国事当作儿戏。专政期间,他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推行过一些新法。即所谓"刘瑾变法"。
刘瑾被捕后,从他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造的玉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一百个马云都没他有钱。
不过这个刘公公的下场也很惨,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凌迟处死。

06、冯保,一个文艺范、有逼格的“太监政治家”

冯保

冯保(1543-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汉族,河北衡水市人。
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隆庆皇帝驾崩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一个太监竟被任命为顾命大臣,牛逼指数,世所罕见。
万历皇帝登基后,冯保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冯保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他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
冯保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宫中流传。他的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宝爱之”。
万历四年五月,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平反昭雪了许多冤狱。
张居正评价他:“勤诚敏练,早受知于肃祖,(世宗)常听为“大写字”而不名。”
冯保最后因为万历皇帝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07、王安,一个为人正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安

王安(1592-1621),汉族,河北省雄县人。
王安最早隶属于冯保手下的小太监,万历二十二年,由陈矩推荐给万历皇帝,做了皇长子即明光宗的伴读。
明光宗登基后,王安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后,王安劝明光宗实行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朝廷内外都异口同声的称赞他品德好。都很尊重他。
明光宗驾崩后,王安骗李选侍把皇长子抢了出来,并择吉日登帝位,是为明熹宗。
天启元年,王安遭到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的谋害,被降职充当南海子净军。客氏与魏忠贤让南海子提督刘朝杀死王安。刘朝下令不准给王安送食物,王安只好刨取篱笆底下的萝卜吃。三天后刘朝见王安还没有被饿死,便直接杀死了他。

08、魏忠贤,一个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太监

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字完吾,汉族,河北肃宁人。
魏忠贤是个市井无赖出身,超爱赌钱,曾将自己的女儿卖了还赌债。后来因赌博欠了人家很多钱,被逼的挥刀自宫(又是一个自宫的死太监,跟王振很像),做了太监。在宫中认了太监魏朝作“干父”而改姓魏。
后来巴结王安,成了王安的心腹,受到王安庇护。
期间又认识了朱由校的奶妈客氏,两人搞起了不正当男女关系(一个女人和一个太监啪啪啪,想想都很恶心)。
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升魏忠贤魏阉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阉无所不用其极,以各种手段拍明熹宗马屁,受到明熹宗的信任。
大权在握后,魏阉在宫中树党揽权,排挤不依附的宦官,逼迫妃嫔,甚至诬陷皇后和正直的大臣,排除异己,专断国政。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以致于世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天启(1621―1627)年间时,有很多不要脸的读书人建议为宦官魏忠贤修生祠。
一代名将袁崇焕为魏忠贤建生祠名列第七。袁崇焕曾两次写信给魏忠贤请立生祠。他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跟魏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为袁崇焕辩解道:“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天启年间,魏忠贤权势熏天,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塑像而向他跪拜。当时袁崇焕在宁远也建了魏忠贤的生祠,时势所然,人人难免。”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听说后,就上吊自杀了,其余党亦被崇祯皇帝肃清。

09、曹化淳,一个背负了数百年恶名的太监

曹化淳

曹化淳(1589年-1662年),字如,号止虚子,汉族,天津市武清县王庆坨镇人。
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通过金庸小说《碧血剑》知道曹化淳这名字的,小说里曹化淳被作者丑化成一个开城投降的小人。尤其是香港TVB版的电视剧《碧血剑》中,更是对其形象大幅度的抹黑。
历史上真实的曹化淳并非如此,据靠谱史料记载,曹化淳幼年时,因家境寒微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曹化淳精通诗文书画,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来进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
1628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极受崇祯皇帝宠信,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大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在昆明杀了永历皇帝朱由榔,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四十七年的朱明王朝正式灭亡。
同年,郑成功迫于抗清压力,从厦门挥军台湾,荷兰人撤退,台湾被收复。

同年,曹化淳逝世,临死前写了一首叫《忽赌南来野记内有捏诬感怀》诗,原文如下:

“报国愚衷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史不真。”

10、王承恩,一个受到清朝皇帝称赞的明朝太监

王承恩

王承恩(?-1644年),汉族,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
王承恩隶属曹化淳名下太监,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意思是说出崇祯皇帝下落的人赏赐黄金万两,封为伯爵。藏匿崇祯皇帝的人将会被灭九族。
三月二十一日,在树上吊了三天的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并将王承恩附葬陵侧。
南明弘光帝听说后,赐谥王承恩“忠愍”。
清朝顺治皇帝为王承恩题碑“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康熙大帝也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初,司礼监与各监主管设“太监”一,左右少监各一,各司设“司正”一,各局设“大使”一。以后编制扩张,各监分设“掌印太监”。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首席秉笔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各秉笔分管各监各司局。

司礼监秉笔诸太监权力来自明代特有的票拟与批红制度。明代废相,内阁与各部大臣奏议公事先行"票拟",由皇帝"朱批"决定可否。由于废相后繁琐朝议使皇帝无力负荷,加以若干君主废弛朝政,遂有秉笔太监代为"批红"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议交司礼监分类后,拣选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亲批,或由秉笔口述大要而皇帝口决,秉笔代为"批红",发还内阁与各部依据批红撰写正式诏书执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1
A,因为有韦小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