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衔制度

如题所述

唐朝文官官衔唐初高祖武德年间的文散官定制为:
开府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从一品;
特进、右光禄大夫,正二品;
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
中大夫,从四品上;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散骑侍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共二十九阶。

太宗贞观十一年略作改动调整,仍为二十九阶,成为永制:
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
特进为正二品,光禄大夫为从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
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中大夫为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
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
朝议郎为正六品上,承议郎为正六品下;
奉议郎为从六品上,通直郎为从六品下;
朝请郎为正七品上,宣德郎为正七品下;
朝散郎为从七品上,宣义郎为从七品下;
给事郎为正八品上,征事郎为正八品下;
承奉郎为从八品上,承务郎为从八品下;
儒林郎为正九品上,登仕郎为正九品下;
文林郎为从九品上,将仕郎为从九品下。唐朝武官官衔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04
唐朝的官员品级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尉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其它县不列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2-04
隋文帝废郡,复二级制。隋炀帝末年改州为郡。唐朝复改郡为州。唐朝仿汉刺史原意,分置十“道”,为监察区,每道分遣四品以上朝臣一人,称黜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四时巡察本道,对本道州、县官员有罢免和建议提升的权力。军事方面,唐初在战区和边要之地置总管(后改都督),掌数州军事。唐玄宗时起,因府兵制败坏,实行募兵制,遂于边境地区设节度使,专管边境军务。为战时后勤保障需要,节度使多兼京官、御史大夫、营田使等高级头衔,兼领所辖各州的民政、军政、监察、财赋,位高权重。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割据一方,不奉中央政令,节度使的任免或世袭、或军中自推,史称“藩镇”。五代战事纷仍,地方凋敝,藩镇成为事实上的一级政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