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过多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怎么治疗

如题所述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它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将慢性胃炎分为三种: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往往不能发现。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癌变的病例通过胃镜检查还可取下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鉴别是否恶变。 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戒除烟酒,吸烟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可反流入胃内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高度酒会溶解胃粘膜上的脂质,破坏胃粘膜屏障引起化学性胃炎。 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吃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如笋、辣椒、咖啡等,不吃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水杨酸类、消炎痛、红霉素等。 ③增强“防卫因子”。使用胃粘膜保护剂以加固胃粘膜屏障,如丽珠得乐、思密达、硫糖铝等。该类药能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隔断“攻击因子”的侵蚀。 ④抑制“攻击因子”。使用泰胃美、雷尼替丁、奥米拉唑等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对胃粘膜的侵蚀。 ⑤近些年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因此,对于HP阳性者要加用消除HP的药物,如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等。 ⑥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型化生者除了按以上方法治疗外,尚须密切监视其癌变的可能,对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应争取尽早手术切除。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和其它肠液混合,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粘膜,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等。 临床症状 胃部饱胀感或不适,往往饭后加重,或有胃痛,或胃部发凉,可伴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胃振水音、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和消瘦等;严重的还可有胃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检查诊断 胃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胃液较多,呈草绿色,胃粘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幽门口开放,胆汁从十二指肠通过幽门反流至胃(点击看胃镜图像)。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 胃吸出物测定:插胃管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 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 同位素测定:静脉注射2mCi99mTc-丁亚胺双醋酸,每隔5分钟观察肝及胆道共1小时。1小时病人员饮100ml水,内含0.3mCi99mTc,以准确测定胃的位置。随后在2小时内,每15分钟检查肝、胆囊及胃区,决定肠胃返流指数。正常值为8.6±6.0;有返流性胃炎者增至86.3±7.1。也可用99mTc标记的溶液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然后描记胃内同位素的含量,用以了解肠胃返流的程度。 治疗 1.西药治疗:胃动力药:此类药物能增加胃肠道蠕动,抑制胆汁反流入胃,常用的有:吗丁啉、莫沙必利。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损伤;胃膜素,能在胃内形成膜状物覆盖胃黏膜,以减轻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思密达,为胃黏膜保护剂,有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生胃酮,能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从而保护胃黏膜;吉福士,有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愈合作用。 2.中药治疗:胡医生经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的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大多属于脾胃升降失调、水饮停滞胃脘,兼有肝气郁结。按此辨证结果对症下药,效果比较理想。 3.饮食调养: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 4.去除某些加重病情的因素,包括戒烟酒、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不服或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