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的作用

如题所述

自律是王阳明良知的题中之义 ,它与康德的“意志自律”所强调道德的自我立法 ,先验的道德自觉心有某些契合之处 ,但是又与康德过于突出理性排除一切情、意等因素的理性化特点存在差异。相形之下 ,王阳明良知自律展示其丰富规定性 :在实践基础上融合理性、意志、情感等因素 ,表现为自觉、自愿、自然和实践的品格。
(四)实践
如前所述 ,良知自律拥有理性自觉、意志自愿和情感自然的品格 ,它们相互贯通 ,相互依持 ,相互论证 ,不仅融合于良知之中 ,而且统一于良知的实践活动中 ,赋予良知自律以实践品格。在王阳明看来 ,良知的体认不是抽象的思辩演绎过程 ,而是去除私欲 ,为善去恶 ,重视其光芒的实有诸己的实践过程 ,在“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命题中 ,王阳明明确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根据王阳明解释 ,良知是本然于心的灵昭明觉状态 ,然而受私欲遮蔽时 ,会失去其光芒 , 犹如灯上布满灰尘使灯光昏暗 ,要恢复良知的本然状态 ,就需要去除私欲的遮蔽 ,犹如拂去灯上灰尘而灯光亮明 ,这就是“行”的过程 ,所以“知”实际上就是“行” ,即,知行不二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包括两个相反相承的方面。首先,“知”即是“行” ,他说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 ,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 ,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 ,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在此 ,王阳明把“知行合一”作为立言宗旨 ,强调意念发动处就是行 ,实是为了把“恶”从一开始就彻底消灭于意念的萌芽状态 ,从而达到为善去恶之“行”的目的。其次 ,“知”即必“行” ,知行一体。他说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说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 ,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 ,已经好了 ,不是见了后 ,又产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 ,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恶臭时 ,己自恶了 ,不是恶了后 ,别立个心去恶 ??知行如何分得开 ? 此便是知行本体”。可见 ,知即是行 ,行即是知 ,知外无行 ,行外无知 ,知行本体 ,合二而一。因此王阳明强调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功夫 ,本不可离”。这就是说 ,当良知不为私欲恶念所蔽 ,便是真切笃实 ,当良知真切笃实地显现于心时 ,则“见孺子之入井而自然有怵惕恻隐之心 ,”这样把真切笃实的良知向外扩而充之便是行了 ,所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反之 ,当人精诚地自觉地从事道德实践时 ,此时良知也必然朗明普照,所以“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