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题所述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钱国珍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普遍不知道怎样去探究老师布置的任务,一些学生甚至不去动手,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探究的方法,不能够完全融入探究的氛围中,没有探究的欲望。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怎样有效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大范围普及,因此,学校愈加重视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课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学习和探究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自己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及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以及探究的意识。下面作者联系实际教学,对怎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一、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一味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不能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人能力被充分激发,会积极进行思考、主动投入实践,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比如,在讲到《沉与浮》这课时,学生发现一样的物体在不一样的液体中沉浮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又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节课中,学生观看了养蚕的课件并亲身养蚕,亲身探究了养蚕的几个阶段,知道了蚕生长的状态。学生具备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素养,所以在学习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二、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生活中的常识。与此同时,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验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引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够参与到探究中。例如,在学习四季的时候,老师可以搜集一些代表着四季的图片及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学生虽然知道这些图片代表着什么季节,但是不知道怎样观察,这时老师就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老师可以选择某张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带领学生深入观察,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同时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印象,选择某个季节,写一篇观察日记。这项作业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思考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为参与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积极巧妙地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探究。例如,在进行磁铁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张美丽的有着众多花朵的图片,用曲别针夹住蝴蝶,然后问学生:谁可以让这些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来试试,在多名学生失败之后,老师可以将磁铁放在图片的一面,然后将蝴蝶放上去,蝴蝶就飞舞在花丛中了。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非常感兴趣,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到的,由此学生的探究欲就被充分激发了。这时,老师再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磁铁的活动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明确探究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使用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实验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成像的情况,并且从中发现规律,最终学生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之内的是虚像,焦点以外是实像;在2倍焦距点内是放大的像,2倍焦距点外是缩小的像;进而得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在科学课中我们一直坚持“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主动投入到探究中,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增强自身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