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分析

如题所述

1.耕地后备资源总量

据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其耕地后备资源涉及16个市,55县(市、区),总面积为106400 hm2,可开垦土地104134 hm2,占河南省耕地总面积(8081255 hm2)的1.32%。其中:荒草地15984 hm2,盐碱地267 hm2,沼泽地2487 hm2,苇地257 hm2,滩涂65230 hm2,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19902 hm2。在可复垦土地2266 hm2中:废弃压占地1473 hm2,塌陷地289 hm2,自然灾害损毁地504 hm2

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统计表明,其可开垦土地主要分布在豫东黄淮海平原和豫西、豫南、豫北山地。其类型主要是滩涂地及其他未利用土地、荒草地等。这几种地类在我省黄淮流域广泛分布。可开垦土地较多的市有:新乡市,35710 hm2;开封市,12646 hm2;信阳市,11659 hm2;驻马店市,9596 hm2;濮阳市,8969 hm2。其面积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73.9%。可复垦土地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的低山丘陵以及豫东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多年的开采,形成了很多采煤塌陷地、砖瓦窑损毁地等,自然灾害也毁坏了很多农田。可复垦土地主要集中在三门峡市(547.4 hm2)、焦作市(402.2 hm2)、信阳市(307.3 hm2)、商丘市(271.3 hm2)、新乡市(155.1 hm2),占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可复垦耕地的1.6%。

2.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

(1)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

A.未利用土地

我省信阳、驻马店、新乡、安阳、平顶山、郑州、鹤壁、三门峡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以未利用的荒草地为主,总面积15983 hm2,占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5.02%。荒草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区。许昌、焦作、平顶山、安阳、济源以未利用的裸岩石砾地为主。沙地主要集中在黄河古道一带,分布于新乡、濮阳、郑州三市。沼泽地主要位于新乡卫辉市、延津县的交界处及开封、新乡、濮阳、商丘等地。

B.滩涂

根据河滩地所处位置,滩涂可分为老滩、二滩和嫩滩。老滩、二滩的土质主要为沙土或粉沙土,主要是黄河泥沙长期沉积而成。其土层较厚,疏松易耕,容易开发利用。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后,使黄河中下游的防汛能力提高到500 a一遇,调控能力加大,省内沿黄各县将形成大面积可开发利用的黄河滩地。

C.废弃压占地

这类土地主要位于工矿生产密集区,它们地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和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其复垦条件较好,只要措施得力,可大量复垦为耕地、渔业等用地。这种地复垦后利用效益较高,还可改善环境。我省平顶山市在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地、商丘永城市在烧制砖瓦造成的废弃地的复垦上,不断改进技术,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2)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权属状况

耕地后备资源国有土地为55037 hm2,耕地后备资源集体所有土地51363 hm2

3.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1)热量充足

河南省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各地的年均太阳辐射量在4400~5200MJ/m2,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600 h之间。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d)在193.8~235.5d之间,积温为5000~5500℃。年无霜期平均为190~230d,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需要。

(2)降水量丰沛

河南省处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600~1200 mm之间,各地每年降水日数一般为80~120 d不等,基本可以满足旱作农业的水量需求。

(3)地形适宜

河南省现已确定的耕地后备资源,大多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操作。山地丘陵区坡降在1/100~1/200之间的耕地也可采用机械化操作。

(4)覆土来源广

后备资源地大多为潮土、褐土和粗骨土。其土层深厚,易于改造利用,特别是工矿用地的复垦覆土充足。

(5)资源分布集中

后备资源地大多连片出现,便于统一规划规模开发,为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复垦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6)水利工程设施齐备

后备资源地大多与水库、提灌站等水利工程设施毗邻,如新修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使黄河中下游防汛能力提高到500 a一遇,可为黄河中下游土地开发、复垦提供水源保证。

(7)具备土地开发复垦的技术实力

河南省近年来创造了一些良好的复垦模式,如驻马店市创建的“山头林草戴帽,山腰林果缠绕,山坡梯田环抱”的丘陵山区复垦模式、永城市创建的“深挖浅埋”的矿区塌陷复垦模式等。这些模式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8)政策环境宽松

国家在实施坡耕地生态退耕的同时,为土地开发整理予以适当资金补助,这对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4.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1)技术力量准备不足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省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开发难度较大。缺乏较高的科学技术支持和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电力、环保等方面的专业合作,是制约耕地后备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因素之一。

(2)理论依据准备不足

基本农田的概念,随着生物工程、精细农业、农业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兴起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也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创造了一次机遇。缺乏创建现代农业意识,是制约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进程与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

(3)现代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因国家为土地开发整理予以适当资金补助,故大部分地区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作为争资金跑项目的门路。由于缺乏现代管理机制的约束,不但地方进行资金配套难以落实,国家提供的资金也难以保证专款专用。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大多停留在小规模、低水平和群众自发的基础水平上。在耕地后备资源大规模开发即将全面启动的今天,尚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施、管理、监督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这将对后备资源的开发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4)对黄泛区防护林带的生态环境效应认识不足

我省现有沙丘沙地1742000hm2,荒漠化面积668000 hm2,其中已形成防护林地面积358000hm2,防护林地对改善平原区生态环境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缺乏对黄泛区防护林带的生态环境作用的了解,出现大片林地被毁事件(如中牟县的浪成岗)。因防护林带被毁,沙丘活化,导致沙尘暴肆虐中州的生态灾难。

(5)对丘陵山地灾害链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了解

河南可开垦的未利用地类中,大多数分布在丘陵浅山区。这里多与地形复杂的深山区相毗邻,背后汇水面积巨大。在这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往往会打破地貌营力的平衡和地表的径流系统,容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三门峡、洛阳的黄土地区,驻马店、南阳的丘陵浅山区)。

(6)对黄河的水动力条件不清楚

尽管黄河小浪底水库已建成,但在郑州花园口断面仍可能出现35000~55000m3/s的特大洪水。黄河下游河道的导洪、控洪能力在10000m3/s左右。如在这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会影响汛期行洪,严重者可能导致黄河失事。

(7)对湿地的生态功能作用认识不足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河南境内的湿地大部分已建立起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5.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措施和建议

(1)立足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着因地制宜、长远利益和近期效益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保障。

(2)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涉及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电力、环保等各个部门,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加强领导,加强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

(3)规范运作程序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规范运作程序。在合理利用国家资金的同时,吸引个人和集体积极投入。在对工程招标和施工加强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资金管理,防止腐败行为和豆腐渣工程出现。

6.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效益评估

(1)社会效益评估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不能仅体现在增加耕地数量和耕地动态平衡等方面。还应在创建现代农业体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肯定其贡献,并作出应有的评估。

(2)生态效益评估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的生态效益,应充分体现在构筑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使土地利用趋向良性循环。

(3)经济效益评估

开发整理复垦后,土地利用率将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将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应体现在现代农业所占当地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7.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研究

(1)区域土地利用规律性研究

具有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区域性的产业结构比例,具有地域特征的土地承载力等土地利用规律研究,是保持土地总量平衡的重要参数。

a.现代技术条件下的耕地总量警戒线确认;

b.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土地平衡能力确认;

c.后备土地资源保证性预测;

d.建设用地的可扩展性分析。

(2)区域土地后备资源保证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律性研究和地域后备土地资源的可保证性分析,借助“土地利用变更遥感动态监测”成果,确认我省后备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可利用性资源量。应包括:

①抛荒耕地的可利用性确认及作为后备资源保证性确定;

②闲置耕地的可利用性确认及作为后备资源保证性确定;

③灾害毁地部分的可利用性确认及作为后备资源保证性确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