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携民渡江,并不是愚蠢之举。谈及三国时期的汉昭烈帝刘备,他的身上,似乎笼罩着诸多“光环”。作为自宋明以来民间传统中的“三国唯一主角”,这位“仁义之君”在近代饱受怀疑。有人说,他是仁义君子,有人说,他是“厚黑鼻祖”,还有人说,他是个心机手腕不错的枭雄。当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刘备“携民渡江”,带领十多万百姓逃亡。这是愚蠢之举,还是另有心机呢?
刘备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仁义”。我们要先明白的一点是,历史上的刘备,尽管没有《三国演义》里仁义的离谱,但对当时的天下百姓而言,仍然是一位“仁德之主”。比起动辄杀人屠城的曹操,喜怒无常的孙权,刘备在当时的确有着不错的名声,这些“名声”就是“民望”,也就是隆中对里“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政治资本。刘备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及曹操,但是这只是一时的;如果刘备真的身败名裂,他就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所以于情于理,此时的刘备都应该“携民渡江”。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一番慷慨陈词:“成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段话虽然有着唱高调的嫌疑,但也代表了刘备的真心。很多人说,携民渡江是“用百姓做挡箭牌”,那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阴谋论了,要知道,以刘备的行军速度,如果他肯抛下百姓独自逃亡的话,曹操还没碰到他的影子,他就已经溜之大吉了。参考当时单独行军的关羽,刘备还在半道上缓缓行军,关羽已经在江夏和长板之间跑了两个来回。
综上所述,刘备“携民渡江”是政治考量,并不是愚蠢之举。
逃跑带“包袱”——换来十万民心。
当时曹操带着号称八十万的北方精兵,已经攻入了荆州,刘备想要活命就被只能跑。当时,即使这十万多的百姓留下来,曹操可能也不会将这些人尽数杀死,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事情曹操还是懂的。但是刘备此时让这些民众跟着自己,虽然拖慢了逃跑的速度,但是可以为之后占领荆州建立一个“爱戴民众”的好名声。刘备“碌碌无为”的上半辈子,只留下一个虚无的美名,可不能因此被泯灭了。
刘备逃跑后,带领的这些兵和自己并不亲近,都是以前刘表的部下。这些经历了败仗的士兵,军心涣散是必然的,保不齐还会有人想要当逃兵。这些十多万的民众一定有士兵的亲人,带着这些就变相的允许士兵拖家带口,古时都很注重家庭观念,士兵们看到家人都在身边,想要逃跑的念头可能就打消了,原本一盘散沙的军心或许就这样稳定下来。
曹操当时在民众间的口碑并不是很好,一个枭雄、一个奉天子以令诸侯的贼人、一个打败袁绍十万大军的“杀人狂魔”,这些都是荆州民众心目中曹操的印象。刘备能鼓舞十多万的百姓跟着他逃跑,必定在此前就又“抹黑”了曹操的形象。即使刘备自己跑不掉,不幸被曹操追赶上了,面对十多万的百姓,曹操也无法下刀杀人,就算要杀也得花费不少功夫。
十多万人面对威胁时,团结一心而奔发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十多万人一致拼命跑向曹军,也给了刘备逃命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