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离朱棣北征仅仅二十余年,张辅等名将尚存,为什么败的这么惨?

如题所述

土木堡之战之所以这么惨,主要原因有三点:准备不足就贸然出兵,名将失去指挥地位,大军攻守失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其一:准备不足就贸然出兵。

瓦剌在成为草原霸主后,在也先的带领下进犯大明,明朝大同前线失利的战报不断传到京城。

当时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讨好皇帝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等人劝阻皇帝也不管用,明英宗独断专行,下令大军出征。

由于出征过于仓促,朝廷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之前派出去平叛的军队也来不及赶回,明朝只得临时集结军队,除了京师三大营,还有些战斗力并不强的军队。

准备不足就贸然出兵,这出征的第一步就犯了兵家大忌。

其二:名将失去指挥地位。

明军20万大军出征,号称50万,浩浩荡荡奔向前线,明英宗为了壮声势,让朝廷各主要部门的官员随行,重要官员达100多人,其中包括不少朱棣北伐时期的名将,比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都是当时名将。

但是,明军虽然名将不少,但都无法发挥指挥作用,全军的指挥权其实是一点军事都不懂的太监王振操纵。

比如,成国公朱勇当时是大将军,但在王振跟前也得膝行而前;当时的户部尚书王佐请明英宗撤军,王振就直接让他跪在草地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官员们想见明英宗,不得不向王振行贿才能面君。

在王振的胡乱操作下,明军先是贸然出击,之后又荒唐的撤退,王振本想让大军经过自己的家乡蔚州耍耍威风,后来一想大军经过家乡岂不是践踏家乡人的庄稼?于是,又转道而行。

不断的更改路线,造成明军将士疲惫不堪,到了这种情况,王振还不忘几车珠宝,大军行动迟缓。

其三:大军攻守失据。

兵部尚书等人一再要求大军尽快进入居庸关,以保证大军的安全,结果王振不准许,明军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瓦剌军的打击。

大军行进到土木堡,离怀来城比较近,王振再次拒绝进入怀来驻扎,而是把大军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高地。

瓦剌军在土木堡附近追上明军,并抢占水源,明军得不到饮水,炎炎夏日饥渴难耐,战斗力锐减。

看明军因没有饮水战斗力下降,也先派遣使者诈和,并且主动让瓦剌军撤离。

王振和明英宗不知道这是也先的阴谋诡计,在瓦剌军后撤之后,王振下令大军去水源喝水,早就饥渴难耐的士兵一哄而上去喝水,秩序大乱,甚至出现践踏现象,很多将士甚至抛下武器。

结果这个时候,也先的瓦剌军发动进攻,已经大乱、没有城寨和防守工事的明军根本就挡不住瓦剌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

这一战,明朝损失的不单单是20万兵马,整个朝廷的一把手几乎都在战争中遇难,明英宗本人也被俘。

明军之所以败得这么惨,和明英宗的荒唐出征、王振的胡乱指挥脱不开干系,如果明英宗放手让别人去打,不管是张辅还是朱勇或者其他人,明军都不至于败得这么惨,甚至还有胜利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土木堡之变的根源不在于将军多么英勇,士兵有多少,一个从未出过皇宫的皇帝由一个太监裹挟着出征,这仗从一开始就已经败了。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才9岁,前期当的是甩手掌柜,朝政有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打理,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娃娃来操心。少年时期的朱祁镇一门心思的和太监王振在后宫玩着蛐蛐呢,这手艺还是他爹明宣宗朱瞻基那里传下来的。等他17岁亲政的时候,大明朝廷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的情况,太皇太后张氏死了,太后孙氏又纯粹是个家庭妇女,远没有张氏那般政务能力;内阁三杨死的死,老的老,朝中根本就没有有能力的大臣来制衡皇帝朱祁镇。

怪就怪内阁三杨把持内阁时间太长,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就处于朝中权力中枢,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代,他们根本没有培养出合适的内阁接班人,等三杨时代一结束,其他的内阁大臣既没有威望也没有能力发挥文官集团的作用来制衡皇权和宦权。可以说明英宗时代是明朝文官集团最为势弱的时代。

没有了朝中权力的制衡,能管住自己的几个大佬都不在了,朱祁镇彻底的放飞了自我,他唯一信任的就是太监王振。王振这货真不是什么好人,能够在二十多岁自己一刀剁了关键部位入宫的人,那心得有多狠。王振逐渐把持了朝政,将本来就势弱的文官集团玩得差不多了,重要岗位都换成了王振的人。那不是有武将集团吗?不是有张辅、金忠等前朝功勋将领吗?可别说了,在明朝200多年时间里,就没有武将能够跻身朝廷权力核心圈,他们在朝政事务中完全没有话语权。

朱祁镇要出征瓦剌其实是个误会,北部草原上的瓦剌部逐渐强大起来,又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屡屡南下侵犯大明边境,其实瓦剌部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抢点东西过日子。朱祁镇也想学习一下他的先辈朱棣、朱瞻基御驾亲征,建立自己的不世荣光,他的想法得到了王振的大力支持。太监王振的想法很简单,他也想学岳飞青史留名,同时亲征大军要路过他的家乡,他很想带着皇帝回去显摆显摆,好让他的乡亲们不再叫他死太监。

一个从未出过皇宫的皇帝和一个从未带兵打仗的太监脑袋一拍——出发。三天后,兵部就给皇帝凑了20万人马出发亲征瓦剌了,为何是凑呢?实在是因为时间太紧,无法调动其他地区的精锐部队,除了京城附近的三大营外,就把那些屯田兵都使唤上了。

其实根据当时朱祁镇带领的士兵数量和质量来说,对付5万人马的瓦剌部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京城三大营可是明军的精锐,但是这部队的指挥权却没有在有经验的将军手里,身经百战的张辅其实就是个跟班,随皇帝出来旅旅游而已。指挥明朝大军的居然是太监王振,毫无军事经验和意识的王振根本不知道战场里的危机,在行军途中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以至于20万大军在土木堡落入了瓦剌大军的包围圈,几乎全军被歼,明朝诸多精英全部战死沙场,唯一逃脱的是石亨和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也正是这两人在后来又合伙杀了整个明朝第一忠臣于谦。

第2个回答  2022-10-14
究其原因还是领队的太坑了。明军边境上的战斗力随着战争的减少下滑严重,但是迁都北京本就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北京常备的三大营在当时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步骑火枪的混编部队换到今天就是所谓的步坦组合。名将张辅也的确随军出战了,可是实际指挥权却在王振手上。王振这人,哦也不算人,因为男女都不是。王振这个第三种人类,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军事是半点不懂的,哪怕换一个玩过星际或者魔兽的高中生都比他强。二十万大军啊,任何一个有点认知的现代社会人,都不至于搞成那结果。只需要打探到敌人的大概方位,然后二十万军队排开互砍也绝对不会输的……问题是这个货带大军出去好像春游,东逛西逛然后开始逃跑……逃跑的路线也是迷……蒙古人,大家都知道,是骑兵,清一色的骑兵,你步兵枪兵怎么跑的过骑兵……然后就被追着砍。三大营的基本战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火枪压制,步兵顶住,骑兵从两侧砍人,这个逻辑,王振很显然是不懂的。即便是逃跑,也要哨骑四处步兵协同火枪兵断后,徐徐而退,这个道理显然他也不懂。说白了,二十万大军,是没有指挥的。没有指挥的军队,全军覆没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第3个回答  2022-04-11
俗话说得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如果让张辅或哪个大将做主帅,统领五万或十万大军,有准备地御敌于边,虽不见得能胜,但也不会大败。

但是土木堡之变时,有皇帝在,有狐假虎威的大太监在,有皇亲国戚勋贵在,张辅等人估计根本对战事说不上话。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乱套了,而弹压乱兵收拢败卒,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那可是兵败如山倒。

后期于少保等人领导北京守卫战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土木堡之败并非兵不能战、并非将不堪用、而是确确实实的胡乱指挥、贻误战机所致。
第4个回答  2020-06-30
因为当时主张出战的明英宗缺乏作战谋略,纸上谈兵,面对对手瓦剌军队没有周全的准备,当然对手瓦剌军队也是相当强大,作战准备周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