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宋朝能统一中原却打不过契丹?

如题所述

契丹人从游牧政权转向封建政权建立辽朝后,辽景宗开始将处理国内事务,追求社会的安宁,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将与宋朝的关系列于次要的地位,避免边界冲突,争取和平相处。



北宋初年,宋辽局势

戍守南境的边官,深知辽景宗的心意,付诸实践。史载:“合住久任边防,虽有克获功,然务镇静,不妄生事以邀近功。邻埌敬畏,属部乂安。宋数遣人结欢,冀达和意。合住表闻其事,帝许议和。安边怀敌,多有力焉。拜左金吾上将军。”

又称:“镇范阳时,尝领数骑径诣雄州北门,与郡将立马陈两国利害,及周师侵边本末。词气慷慨,左右壮之。自是,边境数年无事。识者以谓合住一言,贤于数十万兵。”范阳即涿州,隶南京(幽州,即今北京),雄州为北宋边镇,屯有重兵。合住主动到雄州城下,向宋朝将领陈说两国和战的利害,维护了辽宋的和平。

由于辽景宗主动向宋朝示好,表达了和平相处的愿望,因而得到了宋朝的响应。



宋辽边界州县

辽保宁六年(974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遣使请和”,辽朝“以涿州刺史耶律昌术加侍中与宋议和”。宋朝人的记载则与此相反,北宋人孙逢吉在《职官分纪》一书中称,开宝七年(即保宁六年)“契丹深州刺史耶律琮贻书知雄州孙全兴,请讲好”。

疑此说系为宋朝讳也,宋太祖自知辽朝强大,无法用武力收复燕云,故别置封桩库,俟库满三五十万,用以赎回燕蓟之地。主动向辽朝提出和好,自在情理之中。如果辽朝真的主动向宋朝提出和约,足以证明辽景宗休息养民的治国理念是坚定不移的。

然而辽景宗维护辽宋和平的愿望,却被宋太宗的北伐给打破了。

宋太宗即位时,今山西有刘氏北汉,其君主为刘继元。北汉势孤力单,故常以辽朝为后援。宋太宗认为,只有先灭亡北汉,才能孤立辽朝,削其右臂,有利于伐辽。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刘继元投降,宋军毁坏了太原城,北汉灭亡。宋太宗决定乘胜攻打辽南京,收复燕蓟之地。



宋灭北汉之战

当时,宋朝的将士皆疲惫不堪,“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只有殿前都虞崔翰力主伐辽,他说:“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宋太宗深以为然,即令枢密使曹彬调集各路兵马,决意北伐。由于将士无意北伐,出现了“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宋太宗大怒,“欲置于法”,由于赵延溥的极力劝阻,宋太宗气消,未能动法。

这时的辽景宗对宋太宗北伐失去了警惕,他大概误认为,既然有保宁六年签订的和约在先,宋朝必当遵守和议,不能轻举妄动。因此,辽景宗依然在南京很远的地方狩猎,南京城内毫无防御准备,江休《复杂志》称,只有守城弱兵5000人,“皆脆兵弱卒”。



宋朝人称宋太宗此次北伐攻燕,是“乘其无备”,确属实际情况。宋朝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动员了全国的兵力,又加上北汉投降的30000士兵,总计其兵力达十余万人。宋辽的军事力量对比,相差十分悬殊。因此,宋军的北上相当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易州、涿州的守将先后向宋军投降。

宋太宗高兴之余,还作了一首《悲陷蕃民诗》,令从臣和之。所谓“陷蕃民”,即辽南京幽州城中的汉族百姓。

宋军很快到达幽州城下,定国节度使宋偓之兵驻城南,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之兵驻城北,彰信节度使刘遇之兵驻城东,定武节度使孟玄喆之兵驻城西,将幽州城团团围住。宋太宗则驻跸在幽州城南的宝光寺,后来又移驻幽州城北和城西北督诸将攻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宋太宗时期虽然北宋的军力非常强大,但是辽国身为游牧民族,战斗力更加厉害,并且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将领,所以宋朝打不过契丹。
第2个回答  2021-01-27
因为当时宋朝的军事实力很弱,并没有很强的将领,所以说打不过契丹。
第3个回答  2021-01-27
我觉得首先宋朝并不了解契丹当地的地形地貌,所以会受到信息差的影响。其次,当时的宋朝已经平定安稳了很多年,都已经没有了那种前进的锐劲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