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二次拒绝名校邀请,决定一辈子扎根在农村,最后怎么样了?

如题所述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数以万计的知青开始上山下乡。那段青葱的岁月,是男女知青难忘而深刻的。他们的愿望有一天是回到城里,然而有一位女知青却“剑走偏锋”,选择留了下来,她就是知青中典型的代表——吴献忠。

吴献忠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抚顺的一个工薪家庭。对于当时许多人来说,这种生活可谓是望不可及的。吴献忠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父母也是对这个小棉袄疼爱有加。

吴献忠

对于吴献忠而言,在那个年代她拥有比同龄人幸福的童年。知识是精神的源泉,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对吴献忠的教育也是格外的严谨。而吴献忠却对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日常课程,吴献忠利用课外的时间学起了表演。在那个年代培养人才是重中之重,国家也大力提倡宣传培养人才。吴献忠看到这样的标语,也是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立志好好读书,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1968年,国家号召青年下乡的消息传来时。吴献忠毅然决然地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千千万万同龄人一道,从优越的城市来到了广阔的农村。初来乍到的吴献忠,也亲眼目睹许多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

吴献忠

此时她的内心的起伏不定,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扎根农村一辈子,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时间飞逝,弹指间,吴献忠已经扎根在农村9个春秋。

在这9年的时间里,吴献忠没有回过一次家,将青春奉献给这片黑土地。生活上也极为勤俭,衣服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对于娇生惯养的吴献忠来说,显然已经把农村当成了自己第二家乡。

在许多知青中,回到城市是他们的愿望。1970的时候,国家开始在这些知青中招工。由于吴献忠的表演极为出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举荐。然而她的回答却让人大跌眼镜,我不走。

吴献忠(左一)

吴献忠这一番话,让人非常疑惑和不理解,这个倔强的姑娘选择留了下来。在70年代,能上大学对知青来说十分向往。当北京的两所高校来招生时,吴献忠再次被举荐,这次也被她一口回绝了。

招工回城决绝了,大学招生再一次被她回绝。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很难理解,多好的机会就被她这样白白浪费了。在吴献忠日记中写着这么一段话:“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

吴献忠(右一)

这有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思。然而就是吴献忠的这句打油诗,让她成为知青中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这样一位踏实肯干的知青,在1977年一次发言上,却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罪”的帽子。

就这样吴献忠被关押了起来,这一待就是3有余。直到1981年的时候,吴献忠才被放出来。这3年多的时间里,没人知道这个姑娘经历了什么。在被释放的时候,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吴献忠

后来,吴献忠当了一名工人,日子过得平凡而充实。灰色的3年时光,对吴献忠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40岁的时候,吴献忠又赶上下岗。这个倔强不服输的中年妇女,拿出全部的积蓄,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食品公司。

吴献忠不服输的精神,终于让她迎来了事业的巅峰。起初公司筹建需要人手,朋友同事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公司做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从知青到创办公司,吴献忠面对磨难不服输的精神,给予了许多人的感动。人生就是这样,总能在磨练中成长。以前的种种不幸,都是一种人生的历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最后她与当地的农民生下了5个孩子,5个孩子给她带来了非常巨大的经济负担,她的生活变得十分的压抑。
第2个回答  2021-01-05
情况是很好的,这个女人在农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发展是比较好的。
第3个回答  2021-01-02
她最后没有消息了,因为没有信息提及了,很少出现在媒体镜头下,也没有社会媒体发出消息,而且周边消息报道也没有,所以没什么消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