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人都是怎么引起的焦虑的啊?

如题所述

导致焦虑症状的六个潜意识源头:
由浅到深,依次是:
1、超我焦虑
超我焦虑是心灵结构发展相对最成熟的阶段,虽然最成熟,但并不等于说超我焦虑者最不痛苦,严重时,困扰者仍然感到十分难受。
超我焦虑是指:因无法达到内在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罪恶感或良心道义上的折磨。
2、阉割焦虑
“在父母亲之报复性威胁下,担心性器官可能受到伤害,或是失去性器官,这样的恐惧可能会转化成担心失去身体其他部分,或是遭受其他形式的身体伤害。”这是大约2.5~6.5岁的孩子,常见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
一般说来,如果男孩的父亲/女孩的母亲严厉,孩子的这种焦虑,则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相反,转变为其它形式:
比如,担心成功后会招致惩罚,因为当事人无意识地给“成功”赋予了“抢走了异性长辈、打败了同性长辈”的含义。
3、失去所爱的恐惧
追溯到更早期的焦虑,是因为害怕失去所爱,或是重要他人(最初是父母)的认可。根据张明的心理咨询实践,在某些疑病焦虑和惊恐发作中,比较常见。
4、失去客体的恐惧(分离焦虑)
更原始的焦虑来源,不只是担心失去对方的爱,同时也害怕失去对方,这也是一般所指的分离焦虑。
想要体会最严重的分离焦虑,就去幼儿园新生班看看。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他们的表情非常恐惧,哭声震耳,奋力挣扎。3岁前,孩子心中内化的父母图像越不稳定清晰,分离的恐惧越大,因为他/她有一个错觉,觉得与妈妈分开了,就等于妈妈从地球上消失了。
成人失恋后,最容易体验到失去客体的恐惧。恋爱或离婚,常常是焦虑症的易感事件,常有电话暂时联系不上父母或重要依恋者,就十分焦虑、近乎崩溃的。
5、被迫害焦虑
迫害焦虑,是害怕外来的迫害客体将会入侵,让自己受到伤害。
6、崩解焦虑
崩解焦虑源于害怕与客体融合后,就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与他人之间的界线,或是在缺乏外界环境他人的映照性或理想化回应时,会担忧自我因而碎裂、不再完整。
丧失自我与他人界线,与“缺乏映照性和理想化回应”,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侧面,比如,父亲太把自己的观点当回事,十分执着自己认为的正确,如果孩子与自己认为的正确不符合,就生气、羞辱、百般唠叨,无法看见、容纳、欣赏孩子独一而无的特点,这时就是孩子的心灵被父亲淹没了,没了孩子和父亲两个本来独立人格之间的界线。此时,也必然缺乏对孩子的映照性和理想化回应。一个只想着自己观点的父亲,怎么容易照见孩子的心情呢?一个只想着自己很强大的父亲,怎么能放低姿态去抬高孩子呢?
映照性是指像镜子一样如实照见,是一种贴心的设身处地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回应给孩子。映照性回应的效果是:“频繁的感到被理解,可以增强一个人心灵的稳定感和整合感。”心灵譬如一座房子,房子代表我们整个的心灵结构。房子不稳定,居于其中者必然缺乏安全感,终日心神不宁。
理想化回应,即是认可孩子的夸大性自我评价,把他看成有能力的非常强非常完美的人。这对幼童十分必要,会决定成人期最根本的自信,在心理上不为困难所压倒。
缺乏映照性和理想化回应的效果是:
担忧自我(心灵)因此碎裂、不再完整。
以上内容摘自:好心情精神心理服务平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9
焦虑来源于外部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内部紊乱,不是一两件简单形式引起的,而且日积月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焦虑泛化的开始,我们可能会因工作压力大而失眠,会因家庭关系紧张而想太多,会因自己没有做到令自己满意而持续沮丧和否定自己,泛化后的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开始令你发愁了,问起来感觉那些曾经被你咽下去的委屈已经过去不会影响现在,因为你深信"它已经是那个样子,无法改变了" 其实,这才恰恰是问题的根源,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带给你的一系列无力感拖垮了你,而你却不以为然,因为这是别人所做的令你感到厌恶的事情,你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啊。
第2个回答  2022-12-11
焦虑症的人思维模式是对未来过分担忧,有恐惧心理,担心很多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或者是有严重的后果发生自己无法承受,认知模式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和纠正,建议有条件的话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