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装疯卖傻”的处世技巧?

如题所述

“装疯卖傻”有人说是一种本领,这也是古代社会人们在高压政策下为了求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在社会没有这种人了,也用不着这样了。是的,装疯卖傻的人没了,可自作聪明的人却多了。所以,还是有必要将这一点讲出来,以示诸君。

那些上进的人也许在生活中感到特别孤独,他们常常是有才有识,可却得到很多人的恶意攻击,好像他们越表现自己,广大的群众就越孤立他们。

比如,某单位要选出一名优秀分子给予表彰,本来是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某人,他却和单位领导有点冲突。在群众评议时,单位的领导便将此人摆出来,说我们要把他选为优秀分子,看看大家的态度是怎样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众人见要选那个人当优秀分子,于是那个人的缺点便涌出很多来,你一言我一语,到最后单位领导拍板决定:群众不通过,要改选。

我们不要苛求那些上进优秀的人,但还是应该提倡他们到该装傻的时候还是装傻的:勾好。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了。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是一个十分聪敏的人,可他却得了一个十分悲惨的结局。

杨修是曹营内主簿,他的思维敏捷,还十分的有才气。曹操率领大军迎战刘备打汉中的时候,在汉水一带对峙很久,由于曹操长时间的屯兵,所以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恰巧此时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十分感慨万千。就在这时夏侯惇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到:“鸡肋!鸡肋!”于是有人便把这句话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军收拾行装,马上归程。夏侯悖看见了便十分惊恐,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听了他的话,对他十分地佩服,营中各位将士便都打点起行李。曹操知道了这种情况,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之罪,把他给杀了。

曹操生得面厚心黑,岂容得杨修在他面前如此放肆呢?他被曹操杀了,并非因为他要退兵班师,是因为他的性情放得太过狂罢了。

杨修耍小聪明并不只一次。一次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邕盛有才名,因哭董卓被王允害死。蔡琰原为卫仲道之妻,字文姬,后来被匈奴掳走,作得《葫茄十八拍》,在中原地带广为流行。曹操这人非常敬慕他们父女俩的才华,便派人去赎蔡琰。匈奴惧怕曹操势力,送蔡琰逐汉室。曹操便把蔡琰许给董祀为妻。当日曹操进得蔡琰屋内,见屋内。墙上挂一碑文图轴,上有“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曹操便问手下众位谋士,谁能解释这八个字的意思,众谋士一个个挠耳抓腮,不能答出,只有杨修一个说能解其意,曹操让他先别说破。告辞后,曹操上行三里后方才省悟,那八字中含“绝纱好受”之隐语。恐怕曹操当时有些羞愧,因为杨修早已解出,他却在马上一直思索了很长时间。

又有一次,曹操命人造一所花园。花园造成之后。曹操去观看,他也没说好坏,随手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见了,深知其意,便对人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花园门太阔了。”众人听了便把花园翻修了一回,曹操见后非常高兴,但当知道这是杨修的主意后,内心对杨修遂生厌恶。显然,曹操这点故弄玄虚的手段被杨修观察得一清二楚。还有一回,塞北给曹操送来一盒酥饼,曹操便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放于台上。杨修看到之后,竟拿出来与众人分着吃了。曹操问为何如此,杨修回答说,你在盒子上面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也只好一人一口,哪里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于是对杨修更加厌恶。

曹操人生得奸诈无比,常对手下人说,他好做杀人之梦,借以恐吓别人不要暗杀他,因此他吩咐手下人在他睡觉之时不要靠近。一天他睡午觉,把被子蹬落在地上,有一个近侍慌忙上前拾起给他盖上。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把近侍杀死了,随后又装模作样地上床睡觉。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是谁杀死了近侍,大家把实情告诉给他,他厚着脸皮痛哭一场,命令给那近侍厚葬,于是众人都以为曹操会梦中杀人。杨修独独深知曹操之心,便一语道破天机。

大家深深思考一下,你曾有过类似于杨修这样的经历呢?凡事与人都有些相似之处,请不要把你和杨修隔离得很远,聪明之人总是设身处地去想一番,于是他知道聪敏的人应该怎样去为人处世。

装疯卖傻确实是古代智者在高压统治之下,大难临头之时不得已而采用的唯一手段。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常常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相处,确实是没有那个必要了。然而在有些时候为了上下和气,团结一致,还是学点装疯卖傻的遗风比较好。方圆之术,以屈求伸

方圆之术,可以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本领,它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战胜敌人。学会它没有什么坏处,正如正宗武功,既可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又可防身御敌,进行战斗。

一个人若是有很大责任心的话,那他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还要扬善惩恶,为了给人间多一分热、多一点光,他还要去战斗,不仅仅是奉献而已。

战斗需要战斗的艺术,战斗的武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工具是代表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志。人类有了石器,可以用来捕捉野兽;人们把石器磨成石针,可以用来缝制衣服;人类有了青铜,有了铁器,就可以把它制成犁头来开垦荒田;人类有了蒸汽机,就可以开办大工业;人类有了电子计算机,就可以更完美地开拓思维的空间。

方圆学是一种武器,最适用于恶毒之人。当敌人对你开枪射击时,你还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去拼命,那显然是在冒险。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往往希图世间有一种纯粹的正义,并且乐意给这纯粹正义涂上一层油彩,之后便如信徒般地崇拜它。这些人的正直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但是,他们还没有能认清这个世界,他们尽管有时认清了,也是试图用一种虔诚的信仰来掩饰他们心中的恐慌,来装饰他们逃避的心理。因此,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他们善于粉饰现实。

其实,美丑是相对而言的。丑恶本来就与善良相互对立着存在,有善良必然会有丑恶。老子《道德经》中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这里不是让你去龌龊着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种生活的艺术,战斗的本领。

齐欲攻宋,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军队去助齐国,齐王却把燕王派来的张魁杀死了。燕王得知后非常懊恼,发誓要为张魁报仇,决心去攻打齐国。

大臣凡繇谒见燕王,劝谏说:“我一向认为您是贤德之君,现在看来你并非我心目中所仰慕的人。我不愿再当你的臣子了。”燕昭王说:“是什么缘由让你说出这一番话?”凡繇回答说道:“松下之乱,我们先君被俘,你对此深感羞愧,却去侍奉齐国,原因在于自己太薄弱了。而现今张魁被齐所杀,你却欲攻齐,这难道不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要吗?”燕王问道:“如此说来,兵不得出。张魁已死,我们应怎样办才好?”凡繇说:“烦请您穿上丧服住在郊外,派出使臣到齐,以客人身份去谢罪,对齐王说:‘大王您是贤德之君,这些都是我们的过错。’若大王心胸宽广,一定不会杀死诸侯们的使臣的。只有燕王之使被杀,此乃燕国择人之误,望能改换使臣以表谢罪。”燕王于是忍声吞气地又向齐国派遣了一位使臣。

齐王举行盛大宴会,恰逢此时,燕使到达齐国,使臣拜见燕王说:“我们君主非常恐惧,因此派我来向大王请罪。”齐王听后洋洋得意,让使臣当着众位随从官员又重复了一遍所说的话,用来炫耀他自己的威势。齐王得意地派了位极低的使臣命燕王返还官室,以示宽恕。

燕王这样厚着睑皮,装疯卖傻般地住在郊外。这就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表现。

郭槐是燕王的一位大臣,他提出一个招纳贤土的方案:“从前有位国王,用上千两黄金买一匹骏马,但未能遂愿,一位侍从说可用五百两黄金即能买到。国王便答应给他这些钱命他去买,结果那位侍从却弄了一些马骨回来。国王非常生气,侍从说,我这这做,天下人都会认为大王定会出更高价来买活马,这样,骏马便会自动登门。果然不到一年工夫,此国就得到了许多千里马。若大王想招揽天下贤士,请从郭槐我开始。我没什么才干,但若是您肯尊敬我,天下贤人必会接踵而来,为您所用。”

后来昭王按照郭槐说的,处处把郭槐敬如上宾。果然,四方贤士若万川归海,燕国国内也人才辈出。燕国逐渐变得繁荣昌盛,燕王此时已不再是那样忍声吞气甘做奴才了,在济水一带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

燕昭王从他的举动当中道出了“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薪,少则得,多则惑”的含意,郭槐则以他的处世技巧使得燕国日趋强盛。

人们在现实当中往往盲目随从,别人稀里糊涂地说后,他就非常听话地求做。眼前飘动的利益太多了,以致他眼花缭乱,于是便如得了狂热病般地去追求,结果却一无所获,两手空空。有人经历一辈子才后悔当初没有及早去念那一字之经,虽然一字看来极简单,但是要能念懂就会万物晓得明明白白,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把那一个字弄懂了,就会知道那一个道理了,纷纭变幻的事情如过眼烟云,但都体现了那个规律,说明了那个道理,你只需以后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它、实践它。

平常的人贪多求快,虽好像已读破万卷书,但结果一字也未得到,他或许比不识字的文盲更糊涂、更愚蠢。“多则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现在识字书生往往自以为是,这是非常值得纠正的。

人们经历千辛万苦得来的经验,大家不要忽视,正如“方圆”二字。有人往往对什么都不屑一顾,而且还四处碰壁,碰壁之后还要对什么都不屑一顾,那么这种人就不可思议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