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迁都到辽阳 发兵攻广宁?

如题所述

据《皇朝开国方略》记载,攻占辽阳后,努尔哈赤召见贝勒大臣,有意试探道:“天既眷我,授以辽阳。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还我都城耶?”贝勒大臣不明就里,答道:“还是回萨尔浒吧!”努尔哈赤此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若我兵一还辽阳,则辽阳必复为敌兵据守。凡城堡居民悉逃匿山谷,不复为我所有矣。弃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复烦征讨,非计之得也。……天既与我,宜居之。

原来努尔哈赤早已决心把都城由萨尔浒迁到辽阳了。贝勒大臣都同意努尔哈赤的看法,决定迁都辽阳。四月初五日,将后妃、皇子,以及诸臣眷属,迁到辽阳。是谓正式迁都。

天命七年(天启二年,1622年) 三月,拿下广宁回到辽阳后,努尔哈赤想要在辽阳城东兴建东京。据《皇朝开国方略》记载,他召集贝勒大臣商议筑城之事。他说:“我国家,承天眷佑,遂有辽东之地。

然辽阳城,年久倾圮,……若释此而征明国,恐贻内顾忧,必更筑坚城,分兵守御,庶得坦然前驱,而无后虑也。”诸贝勒、大臣不大同意,都说“兴筑未免劳民”,而极力谏阻。努尔哈赤不听谏言,坚持修建新城说:“今既征明,岂容中止。汝等惜一时之劳,朕惟远大是图,若以一时之劳为劳,何由而成远大之业!其令新降之民筑城,至于房屋各自建之可也。”贝勒大臣只好同意了努尔哈赤的决定。“遂筑城于辽阳城东太子河边,营建宫室,迁居之,名曰东京”。东京距辽阳城八里。

沈阳、辽阳相继失陷,明廷大为震惊。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

是辽东三大重镇之一。另外两镇辽阳、开原,努尔哈赤早已占领,现在关外只剩下广宁了,明廷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明廷想起了熊廷弼。大学士刘一燝上书建议重新起用熊廷弼,“谓今日急着,非旧经略熊廷弼不能办此事”。明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三月二十五日,起用熊廷弼为兵部左侍郎。

自此,明廷采取了一些力保广宁的措施。

第一,任命将帅。五月,熊廷弼入朝。五月初六日,明帝升任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驻扎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

七月初三日,熊廷弼离京赴任,加赐敕书一道并尚方剑一把。将士“不用兵者”,副总兵以下,先斩后奏。此外,四月初五日,原任宁前道的王化贞,因防守广宁有功,晋升为辽东巡抚兼右佥都御史,归熊廷弼节制。

第二,筹集粮饷。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的三个月,就连发两次内府帑银,共二百余万两。以后,又追加二百万两。明熹宗感到事态严重,也动真格的了,海运米豆一百余万担。

第三,征集兵马。多方募兵,到七月末,广宁有出关官兵三万九千余人,收拢残兵两万九千余人,招募乡兵一万六千余人,共八万四千余人。出关军马两万六千余匹。九月底,广宁官兵达到十四万余人,军马五万余匹。十二月,出关的官兵达到二十万人。其中,广宁十三万人,山海关五千人。明军在辽东的兵马总数远远超过了后金。

辽阳后金东京城遗址

第四,筹备兵甲。筹备武器兵甲是重要的一环。到七月末,工部供应紫花布铁甲三万副、选锋梅花甲三千四百副、帽儿盔六万顶,还有大批刀斧弓箭枪炮。

九月底,工部供应紫花甲八万四千副,纸甲三千副,盔八万顶,刀枪斧等兵器七万八千六百余。

还有解运出关的灭虏炮五百一十门,运到广宁的硝磺火药二十一万余斤。

可以说,明朝在人马和物资的准备上是充足的。

但是,明朝在辽东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抚不合”。“经抚不合”是指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合。本来辽东经略熊廷弼是辽东地区的最高指挥官,辽东巡抚是他的属官,归他节制。

但是,王化贞逐渐取得了明廷中央的支持,而握有了辽东地区的军事指挥的实权。王化贞统兵十三万,熊廷弼仅统兵一万。然而,王化贞“轻视大敌”,“好谩语”,“欲以不战取全胜”。最关键的是兵马所急需的粮草,王化贞没有催促后方火速调往前线,以致前方急缺粮草。这就为他的失败埋下了危险的种子。“经抚不合”实质上是明廷中央权力之争在辽东战事上的反映。

辽东的明朝官兵,面对后金军的强大攻势,人心惶惶,各思退路。

熊廷弼看到辽东明军的备战一塌糊涂,即上疏明帝,据《明熹宗实录》记载:

顷得监臣方震儒揭言,河西兵将见夷情紧急,备马思逃。广宁城中,富家大户尽数西奔。提督王威又中风不起,一切兵马,漫无头绪。且各兵沿村乞食,弓刀卖尽,虽臣有挑兵之谕,而至今未挑,以兵马逐村就食,不便挑也。抚臣心慵意懒,三监军俱杜门,河西安得不危。

明军的整体情况是“一切兵马,漫无头绪”。官兵“备马思逃”;大户“悉数西奔”;因粮食急缺,各兵“沿街乞食”,“弓刀卖尽”,“逐村就食”。这样混乱的备战状况,明军哪有不败之理?

天命七年(天启二年,1622年) 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征讨广宁,命族弟铎弼、贝和齐及额驸沙进、苏把海统兵驻守辽阳。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贝勒大臣及众兵启行。十九日,驻扎在辽河畔之东山堡。

二十日寅刻,大兵起营。辰刻,渡过辽河。明朝防兵发现了八旗兵,看到来势汹汹,势不可当,就偷偷地溜走了。八旗兵的前锋精锐追击二十余里,到西平堡停了下来。申刻,八旗兵大队人马随之赶到,立刻包围了西平堡,并在此扎营。

西平堡之战是夺取广宁前的一次重要战斗。熊廷弼和王化贞商议,提出“以重兵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的作战方针。外围令总兵刘渠率两万人守镇武,总兵祁秉忠以一万人守闾阳,副总兵罗一贵以三千人守西平。巡抚王化贞坐镇广宁。互为犄角,相互救援。

正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指挥八旗兵猛攻西平堡。明参将黑云鹤出城交战,败回城中。先是,努尔哈赤特派降将李永芳喊话劝罗一贵降, 罗一贵大骂, 拒不投降。无法,努尔哈赤布置云梯、楯车、铁钩等器械攻城,八旗将士奋勇冲击。明军大炮猛烈轰击,“用炮击伤者无算”。八旗兵死伤惨重。罗一贯自刎而死。西平堡失陷。

明广宁右卫后千户所百户之印。广宁右卫为明朝广宁五卫之一,治所在今辽宁省北镇市

广宁县(今北镇市) 观音阁图

正月二十二日,明广宁的援军杀来。明总兵刘渠、郝秉忠、李秉诚,副将刘徵、鲍承先,参将黑云鹤、林承宗、祖大寿,游击罗万言、李茂春、张明先等率兵三万, 乘机急战。八旗兵未及布阵,“即飞驰突入,奋射冲击,人自为战,所向披靡”。明兵力不能支,大败。八旗兵乘胜追击五十里,斩杀无数,一直追到平洋桥堡。明总兵刘渠、郝秉忠及副将刘徵、参将黑云鹤、游击李茂春、张明先皆战死,全军覆没。直到天黑,努尔哈赤还军,驻跸西平堡,准备夺取广宁。

广宁城,今辽宁省北镇市,三面背山,一面临水,是辽阳失陷后辽东巡抚的驻地。后金八旗兵欲攻打广宁城,城内不稳,人心思逃。

大户早已逃走。

明败军退入广宁城。这时,广宁城内出现了一个叛徒孙得功。据《清史稿》《清史列传》的记载,孙得功是广宁巡抚王化贞的中军游击,王化贞素以孙得功为心腹。努尔哈赤包围西平堡,王化贞令总兵刘渠等赴援,孙得功随军前往。不过,孙得功早已同努尔哈赤暗中勾结,他半途溜了回来。“得功潜纳款于太祖,还言师已薄城,城人惊溃”。孙得功散布谣言,说八旗兵要攻城了, 士民惊惶,城内大乱。蒙在鼓里的王化贞还居然委派孙得功守城。

孙得功借机“ 出衙门, 即发炮, 堵城门, 封银库, 封火药”,等待努尔哈赤进城。

北镇庙图

王化贞不了解城内已经发生大变故,仍在家里阅看战报。参将江朝栋冲进衙署,将其裹走,才救了他一命。王化贞败走大凌河。

正月二十三日,明朝游击孙得功,守备黄进,千总郎绍贞、陆国志等遣七人来请降,努尔哈赤赐给信牌及银两,接受投降。

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率领贝勒大臣统大军进广宁,“得功遂偕守备黄进,千总郎绍贞、陆国志、石天柱等出城三里,至望昌冈,备乘舆,设鼓乐,执旗张盖,迎上入巡抚署,士庶夹道俯伏,欢呼万岁”。于是,努尔哈赤驻跸广宁城。

随即占领了义州、平洋桥、西兴堡、锦州、大凌河、锦安等四十余城堡。

努尔哈赤在广宁驻跸十日,进行休整。然后,率大军向山海关方向追击明兵。辽东经略熊廷弼退却,“熊廷弼尽焚沿途村堡庐舍而走”。以后,努尔哈赤返回广宁。

二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的后妃,乘坐派去迎接她们的车驾,自辽阳启行赴广宁。十四日,到达广宁。大摆宴席,行庆贺礼。十七日,努尔哈赤等返回辽阳。不久,焚毁了广宁城。

自此,努尔哈赤占领了整个辽东。明辽东经略王在晋上疏言道:

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

明朝连续失陷战略要地,直至广宁的失陷,到了无局可守的悲惨境地。然而,努尔哈赤却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顶点。

北镇庙与碑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