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地的叠合结构及演化

如题所述

表3-1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划分及特点简表

对一个盆地地质结构的整体认识,并由此对它进行正确的地质结构分区,是涉及进行正确选区部署的大事。从历史上看,容易在认识本区的地质结构上发生分歧,这是有一定的“原因”作依据的。如地球物理学家容易从这里引人注目的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带出发,一下钻到“基底”里去,并提出去找大庆式的长垣(表3-1及图3-16);而地质人员,如果仅仅从中生界的盖层去处理问题,那么在盆地除边缘以外的广大地区就只能看到一个“简单的、呆板的和平缓的西倾大单斜(图3-17)”。从基底看去(不同方向的三分天下)如此眼花缭乱,而中生代盖层又如此呆板简单,这就是鄂尔多斯最重要的风格之一。这一风格告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盆地盖层中所具有的三层结构。这三层结构用70年代的话来说就是:槽台对立发育时期陕甘宁盆地及其周边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槽台由对立趋向统一时期的古生代(中、晚奥陶世—二叠纪)大陆边缘弧后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内陆盆地发育时期的中生代(中、晚三叠世—白垩纪)陆内前陆发展阶段。应该突出上述不同结构中的以下几项认识:

图3-16 鄂尔多斯盆地古元古宙末基底构造图及周缘地区结晶基底时代和岩性图

此处所说的“Z”是指见于盆地西缘的长城系—青白口系。它与陕北拗拉槽一起,是垂直于北秦岭的陆内裂陷盆地。但不能把寒武纪—早奥陶世,的沉积仍看做是aulacogen,后者在盆地西南缘是一个典型的与塔里木、扬子时代相同的被动大陆边缘(图3-18,图3-19)。

图3-1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横剖面示意图

示中生代以来前陆盆地结构

图3-18 鄂尔多斯地区西缘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

1—古陆;2—扇边缘和盆地边缘;3—碳酸盐岩斜坡;4—等深岩丘;5—碳酸盐岩台地;6—海底扇和水道

图3-19 通过鄂尔多斯地中部东西向奥陶系沉积示意图

中、上奥陶统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和西南缘,它包括两个清楚的相带,一个是以砂页岩互层富含笔石的平凉页岩相,一个是位于前一相带之西的巨厚的轻微变质的复理石相(米钵山群),是一套从海底扇呈等深岩的残留海(remnant)深水沉积,有作者称其为深水内汐、内潮汐沉积(何幼斌,2004)。后者与泥盆系红层一起,构成一个从复理石前陆(中、上奥陶统—志留系)到磨拉石前陆(早、中泥盆系)的弧后前陆盆地原型,标志着在盆地西、南缘应有一条由Wstson示出的近南北向的古缝合线。此一特点也与今日在塔里木和扬子东缘所见相同(图3-20~图3-22)。

图3-20 宁夏金积县牛首山匣子沟剖面图

示O2-3的复理石与D1-2的不整合

笔者于1964年提出的中央古隆起,已为后来的地震和钻井(庆深1井、中参1井、鄂2井)所证实。它应该是前述中、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前陆盆地的前隆部位。这个隆起控制了上泥盆统—下二叠统山西组盆地东西华北型和走廊型石炭系所具有的“一条扁担两个筐”的格局。其中,盆地西北缘发育的石炭系,已证实以北西走向越过贺兰山在巴彦浩特盆地中继续有分布,亦不应当作Aulacogen来认识。

图3-21 由碰撞山链复活形成的陆内前陆盆地结构模式

a—鄂尔多斯盆地;b—四川盆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